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注解“(蒹)雚(huán)之未秀者”时说(大意):
大凡经书里说起“萑(huán)苇”、“蒹葭”、“葭菼(tǎn)”,都是同时在说两种植物。
萑、蒹、菼是同一种东西,即今天人们所说的“荻”;葭、苇是同一种东西,即今天人们所说的“芦”。(萑苇、蒹葭、葭菼,都是把荻与芦两种植物并在一起来说。)
萑,又叫做薍(wàn),也叫做鵻(zhuī)或蒹;苇又叫做华。
《尔雅•释草》说:“葭华”、“蒹薕”,是用两个字表示一种东西,(葭华即芦苇,蒹薕即荻草)。
《尔雅•释草》又说:“葭芦”、“菼薍”,也是用两个字表示一种东西,(葭芦即芦苇,菼薍即荻。)
葭芦就是葭华,菼薍就是蒹薕。《夏小正传》、毛公(毛亨)、许君(许慎)都认为是这样的。
但舍人(西汉)、李巡(东汉)、樊光(东汉)三人认为芦、薍是同一种草,而陆玑(三国)、郭璞(晋)则认为蒹、葭、菼爲三种不同的草。——到底是什么草,古人有分歧。
《夏小正》里说:七月萑苇开花。(原文:七月秀萑苇。)
《夏小正传》解释说:开花前不能称萑苇,开花了才能称萑苇。(原文:未秀则不为萑苇,秀然后为萑苇。)”
《夏小正传》又说:萑开花前称为菼,苇开花前称为芦。(原文:萑未秀为菼,苇未秀为芦。)
段玉裁总结说:(荻)已经开花的叫萑,还没有开花的叫蒹或薍或菼(原文:已秀曰萑,未秀則曰蒹、曰薍、曰菼也。)
总之,段玉裁认为,“蒹葭”,是指两种不同的草。
《尔雅•释草》说:“葭,华。”郭璞注:即今芦也。
《尔雅•释草》又说“葭,芦。”郭璞注:苇也。
《说文解字》说:“葭,苇之未秀者。”
葭,就是芦苇,是还不到开花时期的芦苇。有《尔雅》、《说文》等作依据。
但是,蒹是还不到开花时期的荻,即段玉裁说的:“蒹、菼、萑一也,今人所谓荻也。”依据是什么?今人所说的“荻”又是什么?与益母草有关吗?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