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每个人找一个字或词,写一篇它的简史,通过分析这个字或词的发展,来揭示思想的变迁,如果有可能,则解开这个字或词背后的话术。字数千字内
我的10万字写书作业《彼岸花》是关于探索开悟的话题,我所理解的开悟与智慧相关,所以这次作业选择解读“智慧”一词。
根据在线新华字典的解释,“智”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从日,从知,知亦声。本义是聪明,智力强;“慧”是形声字,从心,彗声。本义是聪明,有才智。汉字演变如下图:

从汉字的演变拆字解义,智由“矢口日”三部分组成,矢象箭,口是口,日是太阳,字面意思是用口说出的言语象箭击中太阳。寓意是太阳有阴阳两面,日出后见日光为日,日没(mo)后不见日光为夜,看到阴阳,懂得万物之本均有阴阳两面,并对事物的变化胸有成竹,能够对答如流。慧由“丰扫心"三部分组成,两个丰,扫是除,心是心,字面意思是扫除心中的万事万物。也可以把中间的“扫”看成“事”,两丰平齐“事”之上,寓意为心系于事,能把事都放在心里的人,就有慧为基础,用心去想,去思考各事的规律,再做抉择和判断,就产生了慧。
由此可见,智是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慧是抉择与判断的能力 。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孔子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到了汉代,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确立,“智”位列其中。
在佛教术语中的“智” 音译若那、阇那, 意思是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慧”音译般若,指推理、判断事理之精神作用。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决断曰智,简择曰慧。俗谛曰智,真谛曰慧。《大乘义章九》曰:"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
《智慧说》:智,法用也;慧,明道也。天下智者莫出法用,天下慧根尽在道中。智者明法,慧者通道。道生法,慧生智。慧足千百智,道足万法生。智慧,道法也。可见慧是智的基础,智是慧的更高境界。
解开“智慧”这个词背后的话术:为人处事要有观照之智,抉择之慧。
L04E51,我是一枝独秀的组员,编号16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