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车,顾名思义,就是用马拉的车子,也简称马车。
马拉车,童年岁月里最豪华的车辆。不用人力,不用柴油,就靠一匹马,木板框钉的板车,两个轮子,转轴,把这些安装连接在一起,就能在马路上飞驰。
童年的伙伴们,看见马拉车,就像是现在的人们看见了豪车一样。但是,那时候谈论的不是这辆车有多贵,多少钱,而是这马高大,强壮。
那时候没有村村通,没有水泥路到家门口,真的只是一条马路,就是一条窄窄的能够让马拉车过的路。就是用石头铺的路,或者就直接是黄泥巴路。
几乎没有见到过其它车子进村,如果说有其他车子进村,都要选择天气好,路面干燥的日子。找车进村的人家还要特地去把路修一修,让驾驶员检查一遍,才敢开车进村。说是进村,其实离村子还远着,因为马路只到村子外面的岔路口。
要不是被逼无奈,人们不会轻易找车进村的。所以最受欢迎的就是马拉车,那时候有马拉车的人家,在其他人眼里都很富有。至少有马,还有车。马高大威猛,力大无穷,车走遍四方,能载货物。就因为这样,它帮着主任赚钱养家,发家致富。
村子里的人靠着农耕生活一辈子,喂猪喂牛,养鸡养鸭,种庄稼过日子。把自己辛苦劳作出的农作物拿带集市上去卖,卖得少就自己背着去,哪怕徒步走十几二十公里,甚至更远。卖得多,几百上千斤,就得找马拉车拉到集市上。
还有在烧煤的年代,要去到很远的地方背煤。于是没钱的人家在农闲的时候,就会约着一起去到盛产煤的地方背煤。爬山绕水,坡顶到坡脚,坡脚到坡顶。
而有钱的人家,花上几十块雇马车,再花几十块上百块买煤。马车拉上满满一车煤直接送到村口,再背回家。
马车在马路上哒哒哒的跑,马蹄上穿了鞋子,其实是给马安了蹄掌。让它在路上奔跑的时候,马蹄没那么痛吧?
奔跑起来的马车上,载满了煤,有时候回掉下来,孩子们就在路上捡起来,用袋子装着带回家。
当然,最喜欢的就是能坐上马拉车,简直是最酷的事情,最值得炫耀的事情。
马车在马路上飞驰,孩子们坐在马车上狂喜。想要站起来又不敢,想要坐在木板车厢里又抖。屁股被抖得麻木了,都不是自己的了,但依然开心的坐在里面跟着晃。
站在马车上的驾车人,暂且叫他车夫吧。只见他两只脚分开比肩稍宽一点,拉着缰绳,稳稳的站在车板上。然后嘴里喊:驾,马就开始拉动车子前进,等马上道了,走稳了。就大声喊:驾、驾、驾,马车就飞驰起来。
在夏天,马车在村前的溪水里面飞驰起来,是最让人欣喜的事情。马的前蹄踏进水里,平静的水面一下子翻腾起来,水花四溅,飞溅到两岸,两岸的花草树木也跟着欢腾。
马在水里飞驰,驾车人裤腿也湿了一大截,很是凉爽。在岸边的孩子们看见马在水里飞驰,在岸边大喊道:驾、驾、驾,像是给马加油打气,马受到鼓舞,加快速度,双脚腾飞。
马车飞驰而过,溪水被搅得混浊,波浪晃荡,难以平静。慢慢的溪水变青亮,波浪变平静,马车已经到家门口,等待主人喂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