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是如何学习并取得那么大成就的?
我们都知道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的思想不仅受华夏儿女推崇,更是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被誉为“万国之圣人”。那么孔子有没有自己的著作呢?看看他老人家自己怎么说吧。
《论语·述而篇》记载: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说:“阐述先王之道而不自己创作,相信并且喜好古代典籍,我自以为可以和殷时的贤大夫老彭相比了。”
孔子说自己并不是一位作者,不过是古时先贤智慧的搬运工。宋代朱熹说:“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
那么孔子几千年的影响力从何而来呢?这就要说一说他提出的学习理论了。
在孔子看来,学习之路只有一条:“学而时习之”。这个“习”可不是复习那么简单,而是实习、实践。即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
把学到的知识付诸每日的实践去检验,做到“学而思、思而学”,则能够“温故知新”,这便是学习的本质了。
而现代人的学习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总想学到一点新鲜的东西,追求“哇塞”的新鲜感,好像没有颠覆认知的东西就是没有学习一样。殊不知,流传几千年的真理都是简单质朴的,所谓创新大多是新瓶装旧酒,换了一个说法而已。
入选“影响米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的思想巨匠史蒂芬·柯维,在谈到他的著作《高 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时说:“是的,确实是我写的这本书,但是这些准则却是早在我之前就广为人知的。这更像是自然法则,我只是把它们整合在一起,通过梳理分析,为人所用而已。”
这个说法与孔子如出一辙。由此可见,我们学习的方向或许不应该一味地追求新知,先贤的智慧若能理解透彻,便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了,重 点依然体现在“学而时习之”上面。
圣经中也说:“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在高铁、飞机、互联网的快节奏时代,追新的速度越快,或许偏离本质的距离越远。
学习的本质原则:温故知新且时习之,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