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变得愈加重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于是才有了这样的说法,“得语文者得天下”。
虽然只是因为语文分值的提高,人们才开始注重语文的学习,这个因果让人觉得有点儿不够得劲。但重视起来总归是好的,不是吗。我们这里就不再谈语文的重要性了?虽然仍有必要,因为只有真正明白了它的重要性,才能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这个前提不能没有。
假设已经有了,接下来还得明白一个事情 ,语文成绩不等于语文能力,就是说,语文成绩高了不等于语文能力就高了。这个好像很难理解,因此必须有一个例子。
王蒙、刘心武是著名作家,语文能力当然高了,王蒙曾答过一份高考卷子,结果36分,刘心武笑了,自认为曾当过十年语文老师的他一定好过王蒙,结果45分,均属差生的行列,根本考不上当年的大学。
说明什么,说明高考语文成绩低不一定语文能力低。后来韩寒之所以放弃高考,不只是因为严重偏科,即便只考语文一科,韩寒仍然只能是低分。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的标准化语文试题是和语文能力不对等的,甚至可以加上“严重”。
因此,为什么私人学校死抱着死命刷题这一着不放,而从不搞素质教育,就是因为它极其有效(对标准化试题)。这也就是为什么私人学校的学生虽然高分但到了大学语文能力极其低下的原因。这也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名校(公立的)都靠刷题这一着的原因。如果标准化语文试题不就此做一番大的变动,那么,成绩不等于能力这一现状就不会改变。不光韩寒考不进大学,王蒙这样世界级的作家也考不进大学。
因此,在此种情况下,某些理想性的所谓“专家”提出的一些做法就不能不令人存疑。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提出提高语文能力的办法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接下来他举的例子就大有问题,他用的是对比的方法,他说,有两个老师同时进行教学,一个按传统的办法,就是死劲刷题,另一个呢,就是要求学生自己不断阅读广泛阅读。结果期末考试,靠阅读的班级的成绩远远超过靠刷题的班级的成绩。
在目前仍在使用标准化语文试题的情况下,这种结果绝无可能。任何一个在一线教学的语文老师都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他才用了某某老师,全不具名。同时,他前面说的是靠阅读提高语文能力,后面提高的却是语文成绩,显然他认为能力等同于成绩。
我还看过另外一篇文章,建议初中学生课后多读名著,尤其是《红楼梦》,更要通读,这也是不错的。但问题是,谁来进行课外辅导,且不说目前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了,是否有时间大量阅读名著。
假如有的话,如果他的父母是文科教授或作家,那么问父母好了,;如果他的父母正好是初中普通语文老师,那么,问父母是否就可以,还是有很大问题的。这几天,《庆余年》正在热播,追捧者无数。你设想一下,让一个觉得《庆余年》十分精彩的父母给自己的孩子辅导《红楼梦》,不是一个十足荒唐的笑话吗?
不是《红楼梦》不好,而是太难了。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读《红楼梦》尚且很难,何况初中生。某些建议初中生通读《红楼梦》的所谓“专家”,我甚至都怀疑他是否真的读过《红楼梦》。
当然看看关于《红楼梦》的某些赏析类的文章、《红楼梦》导读之类的或片段欣赏又加上大量解释的文章,尤其是针对中学生的,我倒是觉得十分可行。
前些天,我看过几篇一线语文老师的心得体会类文章,谈到指导学生阅读《读者》《意林》杂志,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的成绩也有所提高。这倒是真的,当然是在大量做题的基础之上。
那么问题来了,是否大量做题就能提高语文能力?多年的语文实践已经告诉我们,大量刷题提高语文能力十分有限但耗时巨大,得不偿失。
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有效的阅读,甚至是扩大化的阅读(当然是有限度的),在提高语文能力方面,效果是惊人的。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在语文成绩方面有大的体现,看来唯有对标准化语文试题进行大的改变否则难以体现。
读《读者》还是读名著,当然读名著好了,但前提是必须有老师的大量参与,那才效果惊人。
最后再说一句,现在好多学生就是因为天天做题,已经对语文彻底失去了兴趣,而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