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总对孩子说“不”有危害,转换一下语言方式对孩子更有利

总对孩子说“不”有危害,转换一下语言方式对孩子更有利

作者: 铁树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19-10-14 02:19 被阅读0次

    “不要拿”

    “不要碰”

    “不可以”

    “不能动”

    “不要摸”

    “不能去”

    “不要跑”

    这一连串的“不”式用语有没有特别熟悉?

    你有没有算过一天下来,你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几次“不”?

    你有没有留意,每一次被“不”之后,孩子是什么样的反应,他会采取什么行动?

    “不”“不”“不”,你是不是以为,你“不"掉的是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掉的是麻烦和危险。但你有没有想过,当我们整天不计数量地对孩子说“不”的时候,也许是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危害的?

    会令孩子压抑失去勇气和信心并消磨孩子探索的欲望,会让孩子失去创造力,会使孩子失去自我。蒙氏教育说,0-6岁是孩子发展精神且能,把精神且能实体化的过程。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里他的行为受到太多人为阻断将对其一生造成影响。所以如果总是对0-6岁的孩说太多“不”,可能会带来难以逆转的危害。

    1.总对孩子说“不”会令孩子失去勇气和信心

    有一句老话叫做“初生牛犊不怕虎”,小孩子因为没有经验,他们生来都是勇敢的,看到什么都想去碰一下摸一下,高的地方想爬上去看看,有不一样的平面想跳上去试试。《窗边的小豆豆》里小豆豆看到报纸要跳上去,结果跳进了粪坑,看到高高堆起以为是沙子也要跳上去,结果跳进了灰泥里出不来。小孩子就是这样因为觉得新奇他们会一往无前。

    但是如果在这些时候,耳边总是有一个声音跟他说“不行”“不能这样做”“不要去”之类的,他就会十分压抑并产生自我怀疑。这种感受对于幼儿来说是特别明显的,因为他们正处于探索世界发展自我的阶段,总是被阻断的探索会使他们觉得我想做大人都会说“不”,是不是我没有这个能力!之后他将不太愿意去尝试,甚至害怕去尝试,没有尝试就不会有成就感,自信心也会慢慢丧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2.总对孩子说“不”也是会消磨掉孩子的探索欲望

    试想如果是我们自己,原本想要去尝试试一件事,旁边就有人对你说:“不行,这件事有风险。”身为成人,你会不会受影响呢?稍微不够主见的人都会开始患患得失吧?当这个对象换成孩子的话,这种患然是不是就会被放大很多倍呢?

    我有一次遛着狗顺便带我家孩子去玩滑梯,遇到一个小男孩,两岁多的样子,他站在那里,他的妈妈不断地催促他去玩。当看到我家小朋友自己去玩后,那位妈妈在旁边笑着对我说:“我这个孩子比较内向,不好动。”我看到的是小男孩子不管要去做什么,身后都会传来家人的呼喊声。他要靠近我家狗,他家人就喊:“不要过去,狗狗会咬人的!”他要去爬滑梯高一点的地方就喊:“你不要爬了,会摔跤的!下来这边玩。”然后小男孩就不怎么玩了,外人看上去就会感觉孩子呆呆木木的。也就有了孩子妈关于他“内向”的解释。其实这个孩子的所谓内向都是大人“不”出来的,孩子其实不是内向,孩子是无所适从。因为他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慢慢他就放弃了,等着大人来催,甚至催也不动!

    所以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想行动的时候总是被”不“束缚,他是会失去探索欲望的。

    3.不再探索的孩子他创造力的源泉也就被掐断了

    一个孩子如果连泥土都没有玩过,他怎么能知道可以用泥土种出一株花?一个孩子如果他不去玩一下颜料,他怎么知道可以用颜料画出缤纷世界?一个孩子如果他不爬一下高处,他怎么知道高一点可以看得更宽更远?孩子的所有创造力都是从他们这些大人看似只是在玩的小事中来的,他们不是在玩,他们是在探索世界,在为他们的小宇宙充能。

    4.总对孩子说“不”会令孩子失去自我

    当孩子失去了探索的动力,他的所有行动将依赖于他人来制定和指示,如果没有人给他指示,他将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或者说他做的事情都是按照别人的规定来做的。

    我读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时看到她说到一个心理学上著名的例子。一个小女孩,她平时是保母带的,保姆带她的时候,只要她一动水笼冰龙就会说:“不要动,不可以动,你会把衣服搞湿的。”保姆每次都重复。后来小女孩到了外婆家玩,外婆家花园中间有一个喷水的喷头,孩子非常想动这个喷头,但是她停住了,外婆说:“你动呀!你为什么不动它?”小女孩非常矛盾,最后还是说:“噢,我不能。我不能动,我的保姆说我不可以动的。”

    看吧,就是这样,孩子也许不是完全没有自我,可是在某些大人经常严格管制的事情上,他做的不是他真心想做的,他做的是别人说应该做的!

    首先是因为成人的焦虑,其次是因为成人怕麻烦,还有就是成人的精力不足。

    成人总是怀着焦虑在陪孩子,孩子做什么,首先想到是可能会有的危机危险。其实我们真的不必要那么焦虑。

    有一次带孩子在一个广场玩,我家小朋友遇到了她很喜欢的另外一个小姑娘,她们玩得很忘我开心,那个小姑娘的奶奶一直很担心两个人,就一直在旁边对孩子们说“不要靠那么近,会撞到的,不要跑那么快,不要… ”我就在旁边很焦急,其实孩子们不需要我们的提醒,真正玩起来他们可能听不到了,或者有的小孩听多了就会麻木掉。最终我家小朋友自己不小心磕了牙齿,流血了,虽然心疼得不得了,但是我觉得这也并不是什么坏事,哪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经历小伤小痛呢?完全没有磕碰地长大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大的危害吧,有一天遇点什么事情他要怎么办呢?而适当的遭遇这些磕碰挫折,其实更有利于成长。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就像摔倒这件事,摔几次他就会想着怎样减少摔倒了,磕碰几次他就知道哪些事情可能不太安全,需要学会自我保护了。所谓的知道分寸其实不是靠我们成人耳提面命教会的,是靠他们不断探索中摸透的。

    有的家长带孩子的时候很怕麻烦,怕孩子把衣服弄脏,怕孩子因为太自由了玩得家里乱七八糟,不想老是帮孩子换洗衣服,搞卫生。所以一旦孩子有制造这些麻烦的倾向,不仅”不“字诀会跑出来, 棍棒同上也是有可能的。

    我们小区有一位老阿姨带她的孙女,好几次都看见她把小女孩儿打得哭个不停,原因是孩子总不记得说自己要尿尿,很多次都尿裤子上了。看到我们疑惑的眼神,那个阿姨就对我们解释说:“很快就要冬天了,还不会说要尿,冬天的时候衣服多,不好换,老换衣服还容易感冒,得让她知道说,跟她说多少次不能尿裤子上了,还是不长记性,就要打得她记住。”其实那个小女孩还不到两岁,上厕所训练也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大人就因为怕麻烦,用这样的方式想要加快孩子的学习进度!

    带孩子的人精力不够这种情况在老人带孩子的时候可能会更多出现。像那个老阿姨打孙女这一类的事情也很常见,除了怕麻烦,也是因为精力不够了,他们没有那么多心神和力气去处理孩子类似老是尿裤子啊的状况。其实通常老人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去陪孩子带孩子,但是一个孩子的一天当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实在太多了,有时候是连青状年都会觉得有些难消受的,何况是上年经的老人!所以就会出现孩子要做一些事情总会被阻止或拒绝的情况,因为在他们无法跟上节奏的时候,只有限制一下孩子才是最稳妥的。

    就是在这些因素下造就了成人在带孩子的时候吐”不“不断,而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成人并不容易发现自己是这样对待孩子的。

    对于一些家长觉得一定不能让孩子做的事情,其实不一定总是要用对孩子说“不”来达到目的。比如有的家长不希望孩子看电视玩游戏,所以经常会对孩子说“不要玩游戏,不要看电视了。”其实家长可以自查一下,自己有没有做到。如果家长自己总是守着电视,抱着手机,那么你总是对孩子说“不要看”“不要玩”只会让孩子感到不满并且增加他对看电视玩游戏的冲动。所以像这样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做的时候,自己不在孩子面前做你不希望他做的事情。

    有的时候一些很小的事情,我们可以养成不急于说的习惯。看到孩子想做什么就先观察一下,如果觉得需要阻止,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件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别急吼吼地喊“不…”。我家小朋友鼻子有时候痒她会拿手去抠,一开始我也总是喊她“不要抠”,并伸手拿开她的手指,但是这样使得她非常执著地想继续抠,我非常苦恼。后来我又看见的时候,我就举起我的手指对她说:“来,我们比一下看看谁的手指长?”然后她很快就忘记了刚刚的事情。所以转移注意力是很不错的法子。

    特别注意的是,我们有时候就算需要对孩子说“不”,也不能连续地说,因为如果你连续说了三个以上“不”,孩子的情绪可能会变得很糟糕。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想一下,既然这个环境很多事物不能触碰,那么有哪几样是可以的,找到可以触碰的事物把他带过去和孩子说:“你可以玩这个”。如果是实在无法让孩子放松下来的环境尽量不要带孩子去比较好。

    也许关于什么时候需要和不需要说”不“这件事很多人都会有困惑。我曾经也是很难把握,直到有一次和朋友讨论什么是无条件的爱。朋友给的标准让我茅塞顿开,她说就用三点来衡量:孩子在做的事情会不会危害到他人,会不会危害到环境,会不会危害到自己。如果三点都不挨,那么就可以让他自由发挥,这就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我觉得这三点用在这里也是一样适合的,只要孩子所做的事情不危害他人,不危害环境,不危害自己,那么可以给他足够自由,不需要对他说”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总对孩子说“不”有危害,转换一下语言方式对孩子更有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qrl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