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寓言故事引发的思考

作者: 鲁小南 | 来源:发表于2019-05-23 21:42 被阅读29次
    一个寓言故事引发的思考

    狐狸和狼商量着抓兔子的事。狼说:“你装死,我骗兔子来看你,你就趁机抓住它。”于是狼就来到兔子的门前,狼对兔子说:“亲爱的兔子先生,告诉您一件高兴的事,狐狸死了!”兔子听了,很高兴,想去看看。他们来到狐狸家,只见狐狸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兔子想试探一下狐狸是否真的死了。于是,故意说:“死了的狐狸是张着嘴的。”狐狸听了后,迅速把嘴张开。兔子见了撒腿就跑了。狐狸和狼的阴谋被聪明的兔子识破了。

    最初我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止不住地笑。笑兔子的聪明,可爱。也笑狐狸的自作聪明,弄巧成拙,聪明反被聪明误。

    现在进一步审视这个故事,发现有更多现实意义。生活中很多事例类似狐狸的行为方式。分析狐狸这类人,会联想到一系列词诸如:“迎合” ,“讨好” ,“没自我”,“弄巧成拙”,等等。

    狐狸为了证明自己是死的,听从兔子的话张开嘴,这明明就是不攻自破的活着的真相。而它却忽略了这一点。

    现实生活中这类人为数不少。因为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不知不觉中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而不是遵循自己的实际,违背事物发展规律。而最终结果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导致迷失自我,陷入困惑。而没有了自我的那个自己,也不会长久为他人所欣赏和尊崇。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讨好型人格”。所谓讨好型人格,指自己对别人太好,太关心别人的感受,而不关心自己的感受。换句话说,讨好别人超出了应有的范围,是一种不正常的好,好得完全不顾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利益。

    讨好型人格原因是早年创伤与恐惧的影响太过巨大,被抛弃的担心,被忽视的失落,被打骂的伤痛,这些深刻留存在一个人潜意识之中。诸如小时候,父母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放狠话:再哭 ,就不要你了!学生时代,因成绩不理想,父母不满意所表现出的冷漠和疏离,都让一个孩子产生错觉,就是自己的行为好坏决定自己获得爱的权限。其实,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无条件的爱。不因人为的因素而减少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外物不能左右亲情。

    对于讨好者而言:我必须做得很好——别人才会对我好;我必须成为别人所期望的人——他们才会爱我!这种信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认为,必须通过讨好别人,通过满足别人的需要,别人才会欣赏ta,爱ta,关注ta。

    曾经有个故事说,一对男女相爱,男人说短发好看,女人为了这句话,把一头长发剪短。“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有时会误导女人。一个人首先取悦自己,让自己喜欢,才能被喜欢。而不是一味迎合他人,失去自己最本真的个性和美。

    在人际关系中,对方如何看待你、如何对待你,本质上只是取决于你个人的价值,你对别人的任何讨好行为不仅不会令你和对方的关系变得更好,反而会降低你在对方心目中的价值。

    那么,若要纠正这种心理问题,首先要让自己变得人格独立,不依赖。还要提高判断力,不盲从,不随便听信他人,有自己的鉴别力和洞察是非对错的智慧。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为别人所左右。

    其实,别人没那么重要,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就像那只狐狸,该装死就该一直闭嘴,而不是张开。但愿我们都不是这只看起来很聪明的狐狸。

    鲁小南于2019.5.2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寓言故事引发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qsi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