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人去看了电影“起跑线”,讲述了一对印度夫妇(应该算上层阶级),为了让自己的女儿能够进入顶尖私立幼儿园,而发生一系列故事。电影中的父母为了能够让孩子进入私校,也是绞尽脑汁:搬家——混上流圈子,上培训班——改变生活习惯,最后为了去争穷人的入学名额,不得不假装穷人住进了贫困区...
平等的受教育权
也许人生而不平等,你无法选择你的出生,但我们可以努力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我想,这是这部电影想表明的一个主旨。英语在印度也体现了阶级分层,虽然中国没有那么夸张,但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还是显而易见的,每个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当大家对私立学校趋之若鹜,资源绝对集中后,必然导致公立学校的没落和萧条。
人穷爱却无穷
意外的被底层人民的热情和坚韧所打动了!相比较富人区的尖酸刻薄,主人公在贫民区所受到的真诚相待,无疑是打动人心的。“分享即是关爱”,这句“上流人士”用来解释贫穷的话,却是贫民区人们真实践行的,一万句叮嘱也抵不上父母的言传身教。
是否应该追逐私校?
首先想到自己,女儿马上也到了读幼儿园的年纪,公立还是私立,我斟酌良多,电影虽夸张,但其中却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追逐名校,面试落榜时自己也难过了一阵,丈夫一直很不支持,觉得应该顺其自然,原本对此观点很是愤愤然,觉得既然负担得起,就该给她最好的呀,但面试未通过也是无能为力。
不可否认,私立学校有着绝对的软硬件优势,但高昂的学费也是不容忽视的,是否物有所值却无从考究。人们总是觉得,贵的必然是好的,但精神和品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和买卖的,富人有富人的追求,穷人也有穷人的坚守。
小时候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父母尽自己的全力,或者承受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压力,也要送孩子去最好的学校,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当然我没有那种魄力,也无法做到这样努力,希望多年以后自己不后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