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作者: 梨涡小姑娘 | 来源:发表于2019-12-01 17:58 被阅读0次

            成熟是什么?大概就是在看过世界的丑陋以后,仍然愿意去相信世界的善良。《追风筝的人》展现了20世纪真正的阿富汗,那是一个人间地狱,却也是记忆中的天堂。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哈桑就是这样一个时刻保持着内心纯洁的人,他总是有着别人所不能有的同理心,帮助阿米尔圆谎,即使自己在遭受了阿塞夫的侵犯以后,仍然选择自己去吞下一切的委屈。他执拗,对朋友无比忠诚,宁愿遭受屈辱也不愿意去放弃阿米尔的蓝色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他终其一生就在践行的承诺,直到死亡的最后一刻。

            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阿塞夫就是这样一个魔鬼,他苟活于人生,他的出现给每一个人都带来灾难。他是种族歧视与种族清洗的支持者与实践者,他屠杀哈扎拉人,并以此为荣,他甚至从来不觉得那所失去的是一条条宝贵的生命。他是一个双面人,在强大者面前,他顺从,文质彬彬,完全是一副贵家公子的模样;可是,在弱小者面前,他却自诩为生命的主宰,肆意剥夺他人的生命,践踏他人的尊严,与生俱来的力量是他的利剑,刺向的却是手无寸铁的普通人。

                追求活着的权利是每个人的自由,但事后的懦弱以及逃避却令人心怀愧疚,阿米尔在哈桑危险之时选择了逃避,我表示理解,因为想活,因为深深知道自己的弱小与无能为力,他的出现或许并不能改变什么。可是,他之后的做法令人寒心,他逼走了哈桑以及他的爸爸阿里,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他是直接造成他们死亡的侩子手。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在之后的日子里阿米尔活得并不开心,直到他找到救赎的方式:索拉博。他战胜了自己的懦弱,最终成为了像他父亲一样伟大的人。

              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阿米尔和他的妻子索拉雅最后领养了索拉博,让他得到了普通人的生活,再次获得爱。而他的父亲因为深切自责建立了恤孤院,帮助贫穷的人,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

            这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问题,也延伸到了现代,折射到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

            阿米尔的父亲是一个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阿米尔是社会所承认的一半,而哈桑则是另一半。阿米尔一直期望得到父亲的关注,期待着父亲有一天去愿意读他所写的文字,得到父亲的宠爱与理解,但徒劳无功。这难道不正是当下的丧偶式家庭?父亲的缺失让孩子的童年变得残缺,导致了孩子与父亲关系的疏远。

            另一个方面,阿塞夫所反映的则是近期饱受讨论的校园暴力。我很庆幸,哈桑和索拉博最后都能回归平静的生活,但不可否认的事,当初的欺辱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害。正如钉子拔后木棍上总会留下小洞,事情或许会过去,但永不会被忘记。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终将回归生活。我们要做的不是哀叹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这样并不会改变什么,而是着力去解决现世问题,避免更多的“哈桑”与“索拉博”,也避免出现更多的“阿塞夫”出现世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qxt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