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韵,东方之美。瓷器雾集云合了古代对于天地组成的所有元素,从地下挖掘的瓷土(土)、融入在水中塑形(水)、含有矿物质的釉质(金)、用木柴去烧制(木)、在烈火中的焕然重生(火)。其气质,历经千年,温润无暇。
磁州窑,民窑翘楚。位于河北省彭城,古代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明代初年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与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磁州窑在烧创、造型及工艺的特色。
它自北朝创烧,于宋金元时期达到鼎盛,经明清至今,历千年而不衰。其传播广泛、影响深远、蜚声中外,形成了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创造性地将中国毛笔书画,巧妙而生动地绘制于瓷器之上,开创了我国瓷器书法绘画装饰的新篇章,将古代制瓷工艺与传统绘画艺术高度结合。
磁州窑瓷器烧制风格独特,粗胎细做,化妆土的使用极具特色,制坯技艺丰富多样。技法有拉坯、印坯、盘条、雕塑等。烧造工艺多采用匣钵装烧,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器内外一般多挂釉,碗、盘、碟一类采用叠烧法。其工艺手法,表现浓郁的乡土气息与蓬勃的生命力。
磁州窑以生产瓶、罐、碗等日用生活品为主,造型实用,纹饰生动,品种繁多。斗笠碗,斜腹壁呈45角,小圈足。始于宋代,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故名。
磁州窑斗笠碗
此碗侈口,碗口下渐收,斜直壁,呈斗笠状,圈足微内收,素底。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釉薄匀半透。碗内中心刻12瓣花瓣,周围饰以缠枝花卉纹,花纹的凹痕宽度不同,繁花似锦,层次分明,颇有立体感。碗外壁刻线深处釉厚,呈青色,釉层薄处色淡泛白,釉色与纹样互相烘托,艺术效果极佳。纹饰精美华贵,胎质坚致缜密,釉面温润若玉,展现了磁州窑瓷之风采。整体器形简洁挺拔,造型浑圆朴实,色泽淡雅,线条流畅,纹路清晰,刻画细致,工艺精湛,为瓷器精美之作,极具收藏价值。
土之芬芳,水之灵秀,玉之圣洁,瓷器融合其中之美。在方寸之间,散发迷人的姿态,书写千年历史的辉煌篇章,为中华艺术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