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孩与我进行每周一次的谈话已有九个月。起初,她对心理咨询如何能够帮助到自己产生过一些疑虑,但还是以非常稳定的节奏坚持了下来。我很荣幸能够陪伴如她一样的当事人走在穿越现实困境、探寻人生梦想的旅途上。
女孩厌倦了朝九晚五的本职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绘画和雕刻手艺,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一开始兴趣盎然,工作日晚上和周末几乎都用来听课和练习,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却浑然不知疲倦。可过了两三个月,感觉进步没有达到预期,便产生了畏难情绪,回家只想刷手机、打游戏,失去了继续学习的热情与动力。
第34次谈话,她颇为沮丧地说,不知道还要不要坚持下去。我了解到,她近期在工作中出现一点小疏忽,尚且能以积极的心态去补救;而对于自己热爱且主动选择的绘画和雕刻却反而开始退缩,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她呢?
女孩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回事,感觉理不清,好像有点止步不前,但也不是完全放弃,只是觉得画得不太好,自己可能走不下去。
我邀请她做一个Oh卡投射体验,让她深呼吸后凭感觉从克服卡中抽取5张图卡进行故事接龙。
像是一个科幻惊悚故事:一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两个男孩,她时常为某些事感到发愁。有一天,她和孩子们玩象棋,思考怎么下第二步,以及最后怎么赢他们。随之,八九岁大的儿子投降认输。这时,情节变得恐怖,妈妈面露难色地把孩子的脸摘下来,放到笼子里。原来,孩子并不是她真正的孩子,只不过是她做的人皮面具,也可能是机器人或者仿生人之类的。妈妈发现两个仿生人的技术还不行,没有达到类人的标准,她因为私自违规造了两个假人而向神父忏悔。
故事讲述至此,妈妈造人和忏悔的动机仍留有谜团。女孩同意再盲抽一张图卡来尝试破解谜团。进而补充道:有一个瘸腿小孩在骑自行车,这可能是她的亲生孩子,这个小孩非常聪明,但因为残疾早夭了。于是,妈妈背负丧子之痛,一心想要再造一个一模一样的孩子出来。
接着,我邀请女孩重新梳理整个故事脉络,并结合当下没有学习动力的状态,探索故事与现实的关联性。女孩一开始关联不上。我想,每个人要接近自己的潜意识并不容易,它是需要遵循内在感觉不断练习的。
眼看50分钟即将结束,我结合自己对她的理解进行启发(比如,两个孩子可能代表她的两个业余爱好),并请她不必着急,可以在咨询结束后保持自我探索,将新的想法和感受带到下一次谈话中来。
女孩忽然想到,因为亲生的孩子太完美了,可能自己对理想状态的标准设置得太高了,以至于现在不太想往下做,觉得自己根本达不到那个水平。
原来,这是一场追求完美的自我苛责,过高的期望让自己产生太大压力,一旦没有达到完美状态,就很难接受,情愿把事情放到一边,不想去面对技术上有瑕疵、还不够完善的状态。
谈话至此,女孩感到有点悲伤。我鼓励她去面对和体验这份悲伤……
下一次谈话,我欣喜地看到,向来不爱打扮的她第一次扎了两条麻花辫,整个人轻松舒畅了许多,她说自己重启画画和雕刻了,还准备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看着她从渴求完美、止步不前的牢笼中走了出来,我打心底里为她感到高兴。我们进一步拓展了对上回故事的理解……
女孩的故事让我想到家喻户晓的摩西奶奶在75岁高龄开始画画生涯,她不曾经受过任何正规的专业学习,仅仅因为关节炎复发迫不得已放弃了刺绣,才听从妹妹的建议转而拿起了画笔,而过往岁月里日复一日贴近自然的身体劳作给她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和灵感源泉,最终通过自发创作成为一名大器晚成、备受人民爱戴的原始派多产画家。
摩西奶奶的暖心箴言“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做你喜欢的事情,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绘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充实”……每一句都发人深省。
愿每一个追梦人都能挣脱完美主义的牢笼,绘就出内心深处向往已久的诗与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