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佛与道在历史上的第一次相争

佛与道在历史上的第一次相争

作者: 沃唐卡 | 来源:发表于2023-06-08 00:25 被阅读0次

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影响下,任何一个外来文化想要在中国扎根,那是千难万难。儒家文化对中国影响最深,2000年多来的重农思想也是中国现在走上社会主义的一个铺垫。儒家是入世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一直在教导人民做人做事。道家文化是出世文化,讲究无为,崇尚自然。

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都是我们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它是一开始就扎根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祖先发现,并代代传承的优良文化。

三国之后天下大乱,佛教乘虚而入,大肆宣传佛教文化,中国开始以儒治世,以佛治心,这成为了历代王朝的法宝。

佛教的传入现在普遍认为是西汉哀帝元年也就是公元2年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机可谓是恰到好处,他不仅为统治者提供了手段,也洗涤了老百姓的心灵。

任何一个外来文化的传入都是极其困难的,达摩从印度来到中国,也是在少林寺五乳峰上面壁九年才悟出来的,那就是本土化。

佛教来到中国面临着种种挑战,历史上佛道的第一次相争就发生在今天的洛阳白马寺以南的陇海铁路附近。

佛教传入中国的遭遇的第一次阻击战就是焚经台一事,并且还立了一个碑记载此事,东汉释迦道焚经台,这个碑被收藏在白马寺境内。

焚经台的事情是这样的,白马寺建成后,五岳十八观和太上三洞的道士贺正之、褚善信、费叔才、吕惠通等690人上书汉明帝刘庄,第一次向佛教发出挑战。道教在中国存在几千年,突然被外来佛教袭击,内心自然过意不去。贺正之等人提出,佛教虚妄,表示愿意与西域胡僧一较高下。

这件事情就发生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白马寺不久,面对贺正之等人提出的挑战,皇帝自然很是高兴,他也很想知道佛教的法力,到底佛道谁更技高一筹。

东汉永平14年(公元71年),也就是白马寺建立的第3年正月十五这一天,汉明帝命人在白马寺南门外修了两个高台。道士捧着道教灵宝著经600余卷登上西坛,佛教僧人捧着佛像、佛舍利和《四十二章经》登上东坛。

历史上佛道的第一次比试正式开始,双方登上坛之后,开始用火去焚烧本教的经典。据记载,道教的道经遇火之后就化为灰烬,随风飘去。而佛教的佛像、舍利、佛经遇火不燃,而且在天空上还有无色祥光,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汉明帝与众大臣直呼,这种现象前所未有啊,这场比试最终佛教获得胜利。

可怜的是,费叔才和褚善信2人当场气死,吕惠通等人带着剩下的620名道士随后弃道从佛。

焚经台事件是中国最早记载佛教和道教的一场较量,这是佛道之间的第一场竞争,汉明帝见到了佛教的威力,从此佛教一发不可收拾。

不过作为后世人来看,佛道之间的这场较量确实荒谬。在随后的1800的年里,儒释道反复登台,根据统治者需要来推崇那一宗派。经历了1800年的融合,儒释道在很多地方实现了三教合一,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编号为138-683158的药师佛唐卡:

相关文章

  • 佛与道

    道教是道的载体,可道又可载万物; 佛教是佛的介质,可佛又可度众生; 佛本是道,道亦是佛。 我不是信徒,但佛与道皆汇...

  • 佛与道

    道家源于先秦时期,在中国流传千年而不倒,而佛家本是印度宗教,在汉朝传入中国后同样薪尽火传。释家和道家都在中国传承了...

  • 道与佛

    勘破红尘只因身在红尘,不在红尘何来勘破一说,总言之,心有红尘。佛家讲缘,而缘在红尘,修佛之人行在红尘,欲出红尘,故...

  • 佛与道

  • 佛与道

    “道”与“佛”的本源 “道”与“佛”的本源,就是他们的世界观或者叫宇宙观。我们在说世界观时,似乎还停留在地球上,但...

  • 佛与道

    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 今日又去居贤观参拜,想起自己以...

  • 一路向西【20】如来为什么没有杀死孙悟空,只是将他压在五行山下

    20、传经东土:如来为什么没有杀死孙悟空 佛道相争,是西天取经的大背景,也是贝勒反复强调的降妖除魔背后的那个故事。...

  • 我的佛与道

    上学那会,我对佛与道的理解全来自各种网络小说。对于佛学还有道学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理解,由于学业,也没过多的理解。 ...

  • 佛与道的差异

    佛家和道家都看破了世间一切。但是方法路径确是相反的。 佛家和道家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如此。 好像两个人,都要绕地球一圈...

  • 佛与道的区别

    道,以心修身。 佛,以身修心。 孩子问我,为什么道家就可以吃肉,佛家就不可以吃肉。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那么绝对。佛祖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与道在历史上的第一次相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bo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