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一.谈谈你对本节课中“重情趣“的理解。
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情感的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在于老师的“五重”教学中,“重情趣”放在首位。于老师的语文课堂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有情有趣。
于老师有情有趣的课堂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有情,把课上得有趣。也正是因为对学生有情,于老师才能把课上得如此有趣。
于老师对学生有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尊重、理解和关注。
在本节课中,于老师引导学生边读边画,画出不理解的词和句子。之后,于老师把学生画出的难词难句板书在黑板上,并对学生说:“小朋友画出的这些词语,还有句子,是有些难理解。不过,只要多读几遍课文,边读边想,这些难懂的词句就会逐渐弄明白。“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是于老师对学生认知的尊重,更是在尊重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逐步提升。正是有了这份尊重,于老师的课堂才真正做到了”心中有人“。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片段:
师:我想把这个机会给一位不举手的。请你站起来。你怎么不举手?是——
生:害怕。
师:一听声音就知道是有些害怕。(生会心地笑了)你现在勇敢地看一看台下听课的老师,看一看周围的同学,再看一看于老师。(生环顾四周)好的。我看你呀,还是比较勇敢的嘛。
生:还是有些害怕。(笑声)
师:深呼吸,再深呼吸。——好些了吧?
生:好一些。
师:有老师和同学为你撑腰,能不能把第一段读一读?
生:能
师:好,试一试,错了也不要紧。(生读,尚好)
师:看看,多好哇!没一个错字!掌声鼓励!
看到这个片段的时候,我在心里问自己,课堂上面对这样的孩子,我能做到像于老师这样循循善诱、充满耐心吗?这才是“心中有人“的最好体现。
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尊重认知。于老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最有力的体现就是面向全体。作为老师,我们知道,每个班里的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承认差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并千方百计地是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理解和关注学生。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显然,于老师抽到的这个孩子属于班里那些成绩不太好,上课胆小,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在于老师的课堂上,这些学生从没有被遗忘过,甚至一直是于老师课堂上的亮点。这源于于老师的课堂理念:心中有人,尊重每一个学生。正是这样的课堂理念,让于老师在这样的大型公开课上,敢于冒险,敢于挑战。
课堂上,这样的学生并不是不想展示自己,只是没有勇气和信心。所以面对这些学生时,于老师做的第一点就是不断鼓励,消除恐惧,并尊重他们的认知水平,给予中肯的评价,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经历了这样一次由害怕到不害怕的过程,从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既提高了自信,又感受到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信心和能力同时的到了提升。这样的经历对这个孩子来说一定是终身难忘、终身受益的。这样教学片段也为我们如何引导学困生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如果教师真正理解学生,赋予其真挚、纯真的爱,就能使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激起他们幸福、快乐、奋发向上的主人公热情,产生强烈的内驱力。这不正是“重情趣“的有力体现吗?
把课上得有趣
研读于老师的课堂我们会发现,什么样的语文课最有趣?那就是摒弃繁琐的分析,老师少讲,学生多读,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探索。于老师的课堂正是这样的。
于老师课堂有趣首先体现在“读得有趣”。在本节课中于老师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学生在快快乐乐的读中就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1.指导朗读有层次
于老师的朗读指导是有层次的。在本课中于老师的朗读指导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
一、初读时边动笔点、画、批、注;
二、读通、读顺、读正确;
三、读好,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
四、读出相应的语气和语调;
五、加上动作和表情背读。
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哪儿?就来源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体验成就感,这样学生便会愿意学,并乐此不疲,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也是课堂有趣的最高境界。
在本节课中,于老师这样有梯度的朗读指导,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在层层递进中实现了以读代讲。学生蹦一蹦就能够到时,自然就有了兴趣,学生也在于老师一步步的引导中语文素养也得到了不断提升。
2.以演促读
学生读完课文后,老师说:“谁读懂了?谁读懂了,你的声音、表情会告诉我。要把课文的意思写在你的脸上。大家读得时候要加上表情、动作。“这个时候学生便读得情趣盎然,十分投入。之后于老师请几位同学当众边读边表演,学生在有趣的动作表演中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实践证明,声情并茂的朗读会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探究的需要和兴趣。
在理解词语或句子时,于老师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逐步建立词语与生活表象的联系。
理解“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是课堂中以演促读的高潮部分,老师通过让学生演:眼睛会说话,在哄堂大笑中便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低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这样以演促读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怎么会不感兴趣?怎么会学不好呢?
二.本节课中于老师迁移训练的做法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在本节课中,于老师引导学生模仿“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这个句式,用“经过……终于……”说话。其实,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也经常会安排这样的练习,但很多时候,我们学生呈现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而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却是那么的丰富多彩。究其原因是于老师铺垫到位,且不着痕迹。
我们来看这个片段:
师:读一年级的时候,你的朗读能力怎么样?
生:刚上一年级时读得不好。现在读得好一点。
师:后来怎么读好了呢?
生:认真练习,有时在家里也朗读。
师:练多了,就会有收获。
(接着,老师又了解了部分同学在写字、唱歌、弹琴等方面经过努力取得明显进步的情况,并深情地说,只要努力,什么都可以学好。)
这样的引导铺垫不止一处,正是有了于老师前期的铺垫引导,有了这样丰富的具体材料,学生才能把句子写得如此生动具体。所以,当我们抱怨学生写不好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是否引导学生发现了素材,是否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这一年多来一直在研究于老师的课,以前进行课例研讨时,我总是针对问题说问题,没有整体意识。现在逐渐有了整体意识,同时会有意识地去关注于老师的教学思想和课堂背后的一些东西。当然,认识还有些浅薄,还需要在不断地学习和交流中提升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