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在没有滴滴的时候,大多数人出行不打车是因为不好打吗?也许有一点点原因,但更多应该还是因为价格昂贵。所以,不管滴滴把打车这件事变得多容易多便捷,都不能让本来因为价格而选择其他出行方式的人来选择打车。
为什么人们一再讲互联网要提升效率?因为单位时间内的效率提升,带来的其实是总价值的提升,而总价值的提升反过来可以使分配到每单位时间的成本下降,从而降低单价并扩大产品的人群基数。这句话看起来很绕,下面用打车市场的例子来具体看下:
比如一个司机,本来一天跑10个小时,接100单,平均每单30元,也就是每天能赚3000元。如果因为滴滴的存在,一样跑10小时,能接150单,每单仍然30元,也就是每天能赚4500块。这时候如果滴滴进来参与定价,对司机说,因为我的存在,你每天工作时长和里程数不变的情况下,多赚了这么多钱,那么我有一个要求,就是你把客单价降低一点,一样的里程以前收30,现在收25吧,最后150单,每单25,每天是3750,你也还是比之前的3000多赚了,怎么样?司机这时候多半会同意。
这就是增加了司机赚钱的效率,从而使司机愿意让利给C端用户。而最终对于整个市场的好处是,本来心里承受底线是25元到30元之间的人,现在可以开始打车了,也就是说把打车的人群基数扩大了。如果市场能够持续如此正向循环下去,价格越低新顾客越多、新顾客越多价格又更低,这才是最完美的状态(当然,时间类型的个人供给一定是有上限的,这也是卖工作小时数的劳动者的劣势)。所以,C端价格能降多低其实是滴滴价值的直观体现,而这一切的根本都在于滴滴能够为司机端增加多少效率。
目前看起来,之前C端价格的下降和打车人群的扩大更多依靠的是补贴,而现在处于近乎垄断状态、追求盈利上市的滴滴,取消补贴,涨价之后给所有用户一种感觉,就是“不比以前打车便宜了”。
如果资源的有效配置,到头来不能降低用户端的使用成本,那配置的结果到底如何衡量,收益又跑到哪里去了呢?要么就是滴滴并没有创造足够的价值、要么就是创造的价值比不上通货膨胀(或所谓的消费升级)的速度、要么就是滴滴急于把那一部分价值从终端用户的口袋中拿走,放进自己的利润表里了。
不管如何,最后的结果就是,本来因为价格降低而进来的用户群体,会因为价格恢复而以同样的姿态离开。他们还是会在紧要关头选择打车,其余时间选择其他公共交通方式。当然,再加上核心城市拥堵的交通,不认路的司机等等情况,更是会加速这一部分客户群的逃离。
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ofo 和 Mobike 出现了。
本文由“魔刀”发布,2017-5-26年05月26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