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提交了年度工作总结,去年一年处理的事情实在过于琐碎杂乱,在梳理的过程中,零碎的片段终于有了归类和标签。于我而言,建立结构和框架是必须的,这种强迫症式的归类总结是在各种跨界学习和工作中形成的惯性。
事实上,转行以来除了环境和业务的区别外,思维模式并没有实质变化,我觉得自己还是像顾问一样处于高速学习、执行和解决问题的状态,并依旧具有顾问的习惯和纪律。它的直接优势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做成一些事并达到一定水准,尽管这些事之前并不熟悉和擅长。我想,这就是工作中的顾问素养。当你需要快速了解一个行业或领域的时候,这些素养和习惯可能很有用。
筛选碎片信息
我们的思维总是遵循某种法则:当你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你根据现有资源去调查和收集信息,然后进行归类和处理,分析他们的相关性。
我们通过这些渠道收集信息,
>>各搜索引擎:关键词等碎片信息检索
>>统计局网站:国家和地区的宏观数据
>>协会/组织官网:某领域细分数据
>>大型咨询公司官网:定期的行业报告
>>垂直信息门户网站:匹配具体行业的精准素材
>>权威媒体:专业且相对严谨的新闻报道
并将相关素材记录为“有用”,将不相关素材记录为“无用”暂时丢弃,经过筛选后的信息将帮助我们形成最初的印象。但这些相关信息依旧是一个个散点,并不能直接帮助你得出结论,所以接下来我们要着手把散点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化。
搭建分析框架
素材分析的逻辑可以是简单的因果式,也可以是咨询公司推崇的金字塔式,甚至可能是傻傻的穷举式,我们不必过于纠结形式,要做的仅仅是因地取材。
假如:上级向你了解某城市近五年商品住宅的价格和销售情况,要求你在第二天的内部会议里进行简单地分享
你通过搜集房产门户网站信息、查阅区域数据报告、检索各种相关新闻拿到了各种价格和销售数据,但如果你仅仅告诉他:该市商品住宅均价XX元,每年销售XX万方。 这大概不会是他想要的答案。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有两个最简单的逻辑:
横向分类:按行政区域归纳出该市商品住宅的价值分布。哪里是价值高地,哪里是价值洼地一目了然;除此之外,还可以分析该市的各区域属性和居民的购房选址习惯等
纵向分类:按时间轴呈现每季度的价格和销售情况,可视化当地商品住宅市场的销售趋势。量价齐升是否说明行业火爆?同比环比幅度的变化是否说明出现趋势拐点?数据异常时是否受到强政策影响?
搭建一个框架,按照一定的分类把手边的数据和素材填充进去形成完整的体系,并输出结论,这才是有效的信息。
扩充内容储备
高效人士和其他从业人员的区别不是所做的事情本身,而是处理问题的方式。试想一下,一个专业的顾问往往会接触各种各样的项目:例如提高某制造公司的生产线效率;或者帮助传统企业实现在线运营;亦或是削减跨国银行人力成本等等。知识复合度越高的人,更加容易在信息框架之下做出客观、理性的判断。
内部的资料和案例,包括同事间往来邮件里涉及到的关键信息往往可以给你启发。对外涉猎广泛并保持好奇心,碎片信息要持续收纳和更新,第一部分提到的一些信息渠道,有空的时候可以多看看。知识储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胜在日积月累。
保持消息互通
每天坐在办公室闭目冥想并没什么实质贡献不是吗?与其自己瞎琢磨一通,还不如适当地“走出去”,往往会有意外收获。
至于沟通的方式和技巧,又是另一个问题了,这里不多说,只推荐一个我之前做市场调查时屡试不爽的技巧:先给予再索取。不要吝啬自己手中的一些所谓的“小道消息”和“资源”,只要不涉及公司和客户机密,必要时是可以小范围共享的,能带来的直接好处有三个:思维的碰撞、更多的消息反馈、人际资源的维系。
曾经或当下从事类似行业的朋友、同事和专家,甚至是你的客户都可能成为你的消息获取对象。
以上,每一个行为背后都需要经历长时间的思维训练和执行养成。我把它们简单的呈现出来,一方面作为复盘和总结;一方面提醒自己保持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