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多月未曾动笔,皆因同事的一句话。他说,现在写东西太累了,且不得要领,即便你写的好,也没有多少人去看。写作要精简,两句话可以说明白的,就不要去说三句。同事说的没有错,我问他一句古文要十句八句也解释不清楚,如何?他说,确实,现代白话文即使几十句,有时候也没有古文寥寥几字写的传神。他说了蒋干去东吴说服周瑜时的一段描写:“蒋干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短短十二个字把蒋干来的情况及姿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如果用白话文则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写作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可以为之,而想借此成名成家则是难上加难。自古及今,有多少名人、大家著作齐身,到头来也不过是得到一个名头而已,真正能够去认真看完他作品的人少之又少,更别说我们还没有达到大家的水平。在很多时候,我们也不过是自娱自乐而已,在文字的瀚海星空我们渺小的看都看不到,连沧海一粟都不是,只是一个文字垃圾的制造者。
现在网络文字呈几何级数的速度蔓延,而真正可读的文字少之又少,偏偏每一个人张口便讲自己发现了真理,唯独对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古代经典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甚至报以鄙视的眼光。这让我想起了拾荒者,富贵之家丢弃的东西对于贫困之家来说那就是财富,富家可能丢弃了穿过并没有坏的衣服,丢弃了快过期的高档的食物,这对于拾荒者来说就是一笔财富。文章也是一样,圣人所做的都是经过精炼的文字文章,在知识的瀚海之中,求取最有用的文字留于后人,而后人却另辟蹊径,非要拿圣人丢弃的东西来反证圣人的过错。正如老子所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今人则不然,无人乐述,人人疑古。能够静下心来把一篇精美古文读上多遍的少之又少。现今的文字多为快餐状,时时可以填充饥腹,却也没有多少营养,故而造成今人精神的极度贫血。传承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好的传承可以颐养千代,不好的传承却也会贻害万年。从今而后,所谓的“四大名著”也将走上不归路,后来者对于他们也将变得陌生,变得似是而非!文化的泡沫将窒息故往的美好,将历史的碎片再次扬起,直到最后无所适从!孔子在陈说: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现在人人斐然成章,却没有人来裁之!处处拾荒者,不知天命,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而不自知,以讹传讹,久假成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