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联中读:了不起的文明现场听课笔记6长安不见使人愁

三联中读:了不起的文明现场听课笔记6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者: 猪头一枝花 | 来源:发表于2018-11-25 22:50 被阅读43次

本周我对于三联中读——了不起的文明现场系列的学习进入到第六期,所讲述的主题是长安城,主讲人是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队长刘瑞老师。

刘瑞老师首先说明了长安为什么会被那么多朝代的缔造者选为都城。就我想来,要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这个城市首先要易守难攻,四通八达,资源丰富,易于居住,不容易受到气候等自然灾害等影响。这些条件长安都具备了。而我认为这些优势主要都是源于它的地理因素,而刘老师后来提到的文化优势,我觉得应该更像是它作为一国都城的地位所带来的结果——基于政治的需要和人力物力的调动需求,无论是人为的强行迁徙、还是其自身吸引力而导致的各方云集,只要有人财物的聚集、交流和碰撞,文化就自然而然能够丰盛。刘老师在第一部分还提到了在发掘渭河桥的时候发现的一艘汉代的木板船。这艘木板船具有很多的榫卯结构,在这次考古发现之前,考古学家一直认为这种结构可能是元明代才出现的,而且这艘木板床不仅早在汉代就被制造出来,而且它的榫卯结构并不是中国的,可能是罗马的。这就带来了新的问题——是谁把这项技术带过来的?通过什么带过来的?除了这艘小船,还有没有更多的更早的船?由此,刘老师展开说,文献的记载总是具有语焉不详或者记述改变等限制,而考古能够弥补这一限制,提供文献之外的线索。只是恐怕需要很漫长的时间——单就汉唐长安城的发掘目前就已经进行了60多年,成果不可谓不丰富,但是也仍然有很多不解之谜,甚至就像这艘汉代木板船一样,考古的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发现新的谜题。有些许失落之余,也令人感到期待。

刘老师接着介绍了长安城有多么宏伟气派。汉长安城有34平方公里,基本都是宫殿建筑,仅有少量的面积是供老百姓居住的——根据判断,这些人里面,大多是服务于宫城的人员、或者高等级的官员,真正的平民百姓其实主要是居住在距离长安城墙很远的陵邑里面。而到了唐朝,宫城和皇城占整个城市的面积已经缩到很小,城里面主要是大量的里坊。唐长安城是最大的、也是最后的实行里坊制管理的城市。

在最后一节,刘老师分别讲述了长安城内的货物交流主要场所——汉朝、唐朝各自的东西两市;还分析了曾拥有世界最大桥梁的渭桥很可能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以及在对长安城的考古中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一些发现。这部分内容比较繁杂,我就不细说了。

最后来谈谈个人对长安的看法。长安是一个让人充满无限想象的城市。它是十三朝古都,从最早的西周,到后来的秦汉唐,都建都在此。细数起来,时间跨度足有上千年。因此这块土地上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故事,也承载了太多人的向往和怀想。不过,诚如本期附带的三联生活周刊过往报道——《陌生的“长安”》所说的,我去过西安,却觉得难以把眼前这个尘土飞扬的城市跟那个曾经作为世界大都市和盛世代表的城市联系起来。之前去西汉南越王宫博物馆的时候,有一个土层展示的柱子,上面从上到下分别是清朝至汉代乃至更久远年代的土层,说明广州这个城市也是新一代居民覆盖上一代城市遗址然后作为自己的居所的。以至于考古工作者在进行挖掘工作的时候,挖出唐朝的城市遗址,只能拍照记录之后,就继续往下一层挖。然而就算真的能把整个旧城挖出来,过往的长安也依旧一去不复返。以前也曾想过,存在过的就一定值得一直保留吗?还是“消失”本身就足以成为意义的一种呢?如果花朵最后的枯萎是注定的命运,那么有那么一些文献和物件能够证明它曾经灿烂绽放,也许也足以称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联中读:了不起的文明现场听课笔记6长安不见使人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rnm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