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卡片笔记写作法》总结上

《卡片笔记写作法》总结上

作者: 搬砖人1314 | 来源:发表于2021-10-17 20:32 被阅读0次

          《卡片笔记写作法》作者:申克·阿伦斯,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哲学讲师。同时也向学生、学者以及专业人士教授时间管理、决策和个人成长。

           本书介绍了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的笔记方法。教我们如何通过卡片高效收集、整理以及内化信息,并且从中产生高质量的洞见。

           核心内容:一、写作很难的突破口究竟在哪儿卡片笔记写作法是什么?它好在哪里三、如果你想要实践这套方法的话,作者给了哪些实操方面的建议

           卢曼原本是德国的一名小公务员,他的兴趣爱好是在工作之余看看书,做做读书笔记。但他很快意识到传统的读书笔记效率不高,于是卢曼自己发明了一套新的学习方法。靠着这套方法,他进步神速。有一天,他把自己的想法集结成册,寄给了当时很有名望的一位社会学家。这个社会学家看到卢曼的作品后惊为天人,建议卢曼去新成立的一所大学里担任社会学教授。但是卢曼压根儿没有学过社会学,而要成为社会学教授,他必须拥有博士学位以及一篇足以让他成为教授的定职论文。结果卢曼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和定职论文,成为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在此之后,卢曼继续保持高效的学习。在之后的三十年间,他出版了58本学术专著,数百篇论文。在他死后,他的一些手稿被整理出来,又出版了六七本书。他的著作不仅数量惊人,质量也很高,不少作品都成了各自领域的经典之作,其中1997年出版的《社会的社会》一书更是在学界引起了轰动。

           卢曼为什么可以从一个小公务员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社会学家,并且有如此高效的产出呢?德国社会学家约翰·施密特做了大量相关研究,在卢曼的住所找到了9万多张卡片,最后他得出结论说,卢曼的生产力来源于他独特的学习方法。所以这套方法被叫作zettelkasten,就是卡片盒子的意思。你可能也猜到了,没错,也是今天这本书隆重介绍的卡片笔记写作法。

           本篇我们学习第一个核心内容:卡片笔记写作法所应对的问题,也就是,写作究竟难在哪里

           假设有这样一个场景,你的老板突然很关心健身行业,要你写一份行业调查报告。可你对这个行业一点都不熟,怎么办呢?有朋友告诉你,要写好调查报告,只需要做好四步:想出一个好问题;针对问题找资料,发问卷,收集数据;收集好之后,分析这些资料;最后,把分析结果写成文章。听上去很简单吧,但你会卡在哪一步呢?有的人可能觉得是最后写出来那步,根据作者的经验,人们很可能在第一步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想不出一个好问题,写作也就进行不下去了。

           为什么提出一个好问题这么困难呢?作者认为,因为一个好问题的背后,是前人没有想过的角度,换句话说,是一个洞见。而产生洞见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迭代的过程

            在写论文的时候,学生也需要提出一个好问题,但是学生开始能想到的问题,是基于他当时的阅读量和认知的。自己该读什么书,也是基于这个时候的认识。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多数学生会发现,自己一开始提出来的问题是很可笑的,必须放弃。他们会进而提出新的问题,继续求索,直到找到合适的问题,把自己这一路的思考写成论文。这个过程就像是冒险,我们无法提前规定终点,也很难变成某个固定的流程。

           既然很难变成一个固定的流程,那是不是说我们自由地阅读,思考,等待着一个好思路在我们大脑中自然成形会比较好呢?不少在校的学生就是采用的这个办法。但作者认为,这样的办法过于粗放,虽然确实可以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但是当问题复杂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压力非常大,效率也容易变得很低。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不擅长处理复杂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解释说,大脑本身的注意力、短期记忆力,和意志力这三种资源是有限的,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首先我们的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其次,我们的短期记忆力是有限的,我们需要不断地把事情了结,把已完成的事情从我们的思维中清理出去,才能维持大脑的高效运转。就像电脑的缓存,如果长时间不清理,会影响整个电脑的运行速度。最后,我们在克服困难的时候会耗费大量的意志力,所以如果困难太大,我们会没有动力去继续走下去。

           为了让大脑高效处理复杂问题,作者说,我们需要一种“思考的支架”来辅助我们思考。这就好像牵牛花,如果只是任由它自然生长,它会杂乱地向四周蔓延。但是如果给牵牛花搭建一个支架,那么花就可以顺着支架爬得很高,长得很整齐。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这个思考的支架,就是笔记

           很多人听到这个答案会感到失望。因为说起笔记,我们太熟悉了,从小到大,笔记始终是我们生活学习的一部分。但是又有几个人把笔记变成了帮助思维的利器了?更多的人只是把记笔记当成了一种学习的仪式,上课听讲,阅读书籍的时候顺便记一记,但会拿笔记出来认真复习的人已经很少了,更不要说有人用笔记来进行有效思考了

           作者认为,很多人无法好好使用笔记,是因为笔记天然地会存在一组矛盾,那就是可用性与实用性的不可兼容。翻译一下就是,笔记多了以后,要么不好用,要么不好管。

           如果只有十几条笔记,我们很快就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也可以横向查看不同的笔记,产生新的灵感。这时的笔记是好管也好用的。但是如果笔记多了,就不好找了。因此,很多人会对自己的笔记进行分类,把自己的笔记搭建成一个需要索引的数据库。随着数据库越来越大,我们记录和整理笔记所要耗费的精力越来越多,我们想找到一条笔记的难度也越来越高。同时,很多笔记本来可以放在一起碰撞出灵感,但是因为被归类到了不同的门类下,很难被我们联想到一起。耗费的精力越来越不能抵消笔记带来的好处,久而久之,笔记系统就荒废了。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因为笔记整理的功夫不到家,如果我们用更科学的办法,更多的时间整理,或者把笔记整理变成日常习惯,就不会有这些问题了。但作者认为,做笔记遇到的困境不是个人投入不够,在更深处,其实反映了笔记管理模式与大脑运行模式的不兼容

           在我们做笔记的时候,可能提前预设了分类,然后做一个笔记,归类到这个分类里面。例如,我们一直在学英语,就会用这个分类方式放笔记。比如一段关于奥运会的英文报道,我们会放在英语阅读的文件夹中,英语阅读又归类在英语这个文件夹里。这样的归类方式其实是我们提前预设了,这是一段英文的材料,我阅读它是为了学英语。这样的分类方法是自上而下的,我们先分类,做好一个个文件夹,再把文件装进去。但自上而下并不是大脑运行的方式。同样是这段关于奥运会的英文报道,我们可能会把它用作奥运会的历史发展的研究,也可能把这段报道和其他国家的报道对比,研究不同国家对于奥运会关注点的差异。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并没有预设这段材料是干什么的,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理解材料,再产生一个新的分类。作者把这种运行方式称为自下而上的。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这两种方式是不兼容的,所以传统的笔记在支持我们的大脑时会遇到困难。这其实不难理解,我们还是以奥运会的英文报道为例,如果我们不预设它是干什么的,这份材料就无法被归类。但是我们的预设会限制我们的想法。我们在想一个社会学选题的时候,很难会想到去英语的笔记中找材料。

            回到我们刚才说的难题,写论文时如何确定一个好题目?要想提出一个好的创意,需要大脑在自下而上的在材料之间发现联系,把这些联系整合成片段,再从这些片段中提炼出新的主题,但是我们传统的学习方法和笔记方法,看上去很好操作,但无法帮助大脑思考,有时反而会降低大脑运行效率。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写作的困难在于,我们的大脑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系统,但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笔记方法,很难帮助大脑进行复杂的思考和写作

           本篇就到这,下篇我们继续学习《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后两个核心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卡片笔记写作法》总结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rox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