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畅想全在这些岁令时节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春节是农历的大年初一,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南方人则吃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兴、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
我的老家在湖北省荆州地区,地理位置上既不南也不北,属于中部地区,过年既不吃饺子也不吃年糕。我的家乡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那里盛产粮食,所以过年我们吃大米饭。印象中好像就是摆满一桌子的菜直到吃好吃饱为止,有一碗鱼始终不会动一下筷子,每日里端进端出,大约寓意“年年有余(鱼)”之类吧。
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汤圆在北方多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汤圆里面的馅有花生做的、芝麻做的,还有芋头做的,外面则被一层薄薄的糯米磨成粉搓成圆形状包裹着,咬一口汤圆里面的汁溢出来是非常好吃的。
三月三日,由古时候的“上已节”演变而来。这一天,男女老少到郊外水边嬉戏,以消除灾难,古代管这一活动叫“修禊”,也叫“禊祭”。王羲之所作《兰亭序》就是这一活动的真实记录。这一活动中的“流杯曲水”或“流觞曲水”一直是上已节的主要内容之一。不过近代人们好像把这一节日省除了,太抵是因为这个节日曲高和寡,平常老百姓是享受不到这番乐趣的。
清明节与古时的“寒食节”相合而成。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它是唯一同节气合的节日,“清明”一词的含义是天清气明。三月的第一个节气为清明,意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开始春耕春种的时候了。到近代,这一节日的主要活动是踏青扫墓,拜祭先人。大约在唐代的时候,清明节与寒食节合二为一。
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据传,屈原于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而死,当地人民划着船争相前往救他,这在后世演化为龙舟竟赛;而为了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损害,人们用箬叶包了米喂鱼,这就演变成为了今天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七月七日,古代又称“七夕”。这一节日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过去因妇女们常在这一天晚上趁牛郎织女高兴的时候,向他们乞求智慧和技巧,故名“乞巧节”,但从节日形成的内容和风俗来看,它是我国特有的爱情节。
在农历八月十五,与春节、端午节合称三大传统节日。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八月十五刚好是一秋之中,故名“中秋节”。从实质上说,中秋节是庆贺丰收的农事节日,人们盼望五谷丰登,遂于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对月祭天,表达了人们“花好月圆、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都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活动。
重阳节,即农历九月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的代表,二九相遇,故名“重阳节”。重阳风俗主要就是登高饮酒以避不祥。由登高而赏景赏菊,由赏景而赋诗,饮酒又颇助诗情。因此,登高聚会,饮酒赋诗,就成为重阳节的主要活动。近代重阳节又演化为“敬老节”或“老人节”。
腊八节,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这是受佛教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节日,佛家称之为“成道节”。在南方,比如岭南一带,腊八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那天家家户户的人们都要吃“腊八粥”。
大年三十就到了除夕之夜啦,除夕之夜家家举宴,谓之合家欢、团年饭。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除夕在早些年的时候一大家子人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守着电视看《春晚》,我小的时候记忆中乡下的孩子们都闹腾着不睡觉,称为“守岁”,非要等到半夜12点过后噼哩啪啦放完鞭炮以后才上床睡觉。不过近年来年味越来越淡了,因为人们都喜欢换一个新的城市去过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