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子湖畔的碧波中透出阵阵茶香,身处数里外,也能感受到那一抹氤氲。连续四天里,专家们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讲座就像那醇厚的茗香,品时甘甜可口,此时回味无穷。

为期五天的培训,前四天我们实地考察了杭州的不少学校,体验到了杭州优质的基础教育。今天是经开区骨干教师培训的最后一天,一早上利红老师、柳雪老师和我早早来到山水亭会议室,抢占了最靠前的位置,期待这场干货满满的讲座。今天培训的主题是《课题学教方式的转变路径探析》,乍一看这个题目,“学教方式”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教学方式”不同,细细品味完这场培训才知道,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差异。
正如孔老师说:课堂是学校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学校质量的主要载体,是教师职业的主舞台,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因此,优质的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从教七年的老师我深知,一节好课可以给师生带来一种“怦然心动”“豁然开朗”的体验,那么如何让这种妙不可言的感受固化而成为一种课堂形态,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度学习,转变教学方式。今天的这场培训,让我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一、明确培养目标是根本
新时代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具有二十一世纪能力的人,数字时代里我们需要给予孩子的是面向未来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因此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素养,即文字素养、科学素养、视听素养、经济素养、技术素养、多元化素养、全球意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有效沟通能力。
只有教师改变思维品质和思维方式,才能真正让教育改革落地生根,发挥其最大价值。
二、制定课堂学习目标是前提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备课上课都遵循学习目标的主线,那么什么是学习目标?孔老师说:学习目标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要获得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以及通过何种路径和方法来掌握,学生自己和教师怎么知道以及学会了。老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那么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想要转变课堂学教方式,砥砺学生的思维,成就优质的课堂,就必须坚定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中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孔老师讲到要创建有意义的课堂,我就想起在讲授《燕子》这篇课文时,我以传统的教学方式灌输,整节课看起来流程连贯,似乎不缺什么,但自始至终未在孩子眼神里看到如燕子般的伶俐可爱。通过今天的培训我就在想,课堂形态与教师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在备课中我未能远望教育的目的,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与教育的终极目的相割裂。
三、精心备课是上好一个课程的桥梁
在《可见的学习》中提出备课中的四个关键因素是:学生起始的表现水平(先前的学业成绩);一系列课程(或学期、学年);结束之后的目标水平(有目标的学习);从开始到结束的进度。
传统的备课大多指的是备一节课,最终的效果是学生只达成了基础性的知识性目标,孩子在课堂中产生的思维的共振并未体系化,因此未能长期的对其能力以发展等方面进行镌刻。
精心设计一节课,要充分思考学生的知识原点、兴趣点,预设可能达成的目标水平。如果既想让孩子获得此刻成长,又可希冀明日之发展,教师备课中就必须转变教师思维,从知识传递到学合学习,从能力提升到意义构建,让孩子在一个课程体系中体验一次完整的穿越。
四、优质提问是有效课堂的纽带
好的课堂中是教师给予学习目标和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抛出一个问题,引发孩子思考,引导孩子发言、质疑、讨论。那么如何实现课堂提问语言的优质性?
孔老师提出:第一,标志着教学的只要目的是进行探究。第二,教学更有可能调动智力因素。第三,鼓励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第四,鼓励建立学科内或跨学科的联结。第五,支持有意义的差异。
有时候在精心准备一节课后,带着期望去上课结果却差强人意,追其原因是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未能激发孩子思考,有些课堂也会呈现一种活跃有余而深刻不足。听完孔老师的讲解,我明白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教师的语言具有一种魔力,合理的教师提问语言,可以让孩子的思维像溪流般,缓缓流淌,迸发成江海。

五天的培训感受颇深,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转变教学观念,深入思考课堂有效性的方法,深度学习,深入思考,让一节节好课水到渠成的呈现出来,将一节课打磨成珍珠,让一系列课程串联起来,才能让孩子的人生越来越璀璨,助力其终身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