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孤独
作者:七药君
孤独,最可怕的是人群中的孤独。身处在一个茫茫人海之中,却找不到一个可以与之交流,尤其是深入交流思想和感情之人。
春节结束后,大家期盼的第一个假期就是清明小长假了,但是愉快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这假期的瘾还没过足,假期已经结束了。
难得的这个假期,小七才和朋友一起骑着小黄车ofo,去爬山,去聊聊最近的心情,瞬间感觉自己的内心再次沉淀下来,明天的学习工作,又有了新的动力。
前两天,后台有位朋友匿名告诉小七,这个清明假期,他又再次感受到了孤独感。
他也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他一直觉得在这些群体里,自己仿佛显得格格不入。由于他成绩很好,本文通用学霸称呼他。学霸身边总是围着各种各样的人,不论是各类的学霸还是艳羡着学霸的学渣。
每一次一起出行,虽然大家都有说有笑,但是真正聊得上心,听得他内心真正故事的却没有一个。望着手机微信、手机QQ中的众多好友列表,一个一个翻过,却始终没有胜得人意的倾诉对象。
也许是他内心留存着戒备感,也许是在快餐式这浅层次的人际中,他感到十分孤独与迷茫。
换言之,这是一种人群中的孤独感,是一种更悲哀的孤独。
孤独是一种以孤单、寂寞、远离人群为特征的消极心态。而人群中的孤独又是孤独中最可怕的类型。
这种情况更多地出现在比较发达的大都市。随着手机等更多的智能终端的普及与扩散,这种人群中的孤独感也更大范围地从发达城市扩散到二三线城市。
随着通讯技术、交通设备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往方式、交通方式也日渐多样化。面对着数字化的电子终端,我们之间的距离似乎是被拉进了,实则,却在疏远着。
技术在给我们带来更多便捷的同时,我们的人际圈也在不断扩大,六度分隔理论在现代社会中显现地更加具有生命力。但是在这么大的圈子里,我们想要全部维护这些人际关系,却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在以前传统的交往模式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情感关系更多是依靠信任和依赖,线下的见面聊天畅谈来实现。那时候,我们身边会有更多值得倾诉的熟人,一起分享生活喜悦与困惑的伙伴。而在现在浅层次的交往模式里,人们更多会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偶尔见面,谈谈的都是无关痛痒的话题。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必然的,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并不能完全把责任推给科技,推给社会。只能说,这种人群中孤独感的产生,是我们,还没完全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像学霸存在的那种情况,不是毫无办法改善。重点,还是要去努力适应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
首先,在感到孤独的时候,要先学会自我调整。理性对待这个随着社会发展起来出现的问题。慢慢适应一些轻微的孤独感。
其次,尝试着对身边的人敞开心扉。在你工作与学习的环境中,你总会认识到不少的人,你可以努力尝试着和这些人去打造更深的关系,也许就有那么一两个值得你去敞开心扉。
再有,建立外松内紧的“心理防卫圈”。外松,使人们可以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有效地派遣孤独感。内紧,可以维护自己的独立与个性,使自己不被群体所淹没,而丧失自我。
接着,让自己忙起来又是一举良策。日常生活中很多病,尤其是心病都是闲出来的。忙碌的自己也许可以扩大自己的交往圈,一定程度摆脱孤独感;同时忙碌的自己,也没有那么多闲功夫去害怕孤独。
最后,维护一个自己觉得值得的交际圈。科技的进步,应该是为我们所用更多,它才发挥出了自身的价值。科技的进步可能造成很多人内心的心灵空洞,但是对于那些我们很要好的朋友,完全可以依靠技术来维护往期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