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过了六个月四处摸索的日子,终于等到关键人物到来。
一直以来,内部对这款产品的口碑不够好,我们自己体验过后也觉得不好。
之前比较习惯的思想是归结于界面设计的不好,但改了两三个迭代的界面依然没有获得稍微好些的口碑。重点在分析产品表象上的不足。
那么他如何分析?
这个产品在他眼里抽象分3部分: 内容,角色,动作。
内容:定义并划分内容分类,对每一类内容分别执行不同的生命周期标准和策略;再有诞生新内容,可按照这个定义划分并执行策略。
角色:按照使用场景,将参与到内容中的对象划分出角色。
动作:定义每种分类中的角色可对内容执行何种动作。
这个套路可以应用在所有产品中,拿这个标准套一套微博:
内容:文字,视频,图片,链接,文件,活动等……
角色:发布者,查看者。(发布者和查看者又按照微博等级体系细分出很多分类)
动作:例如发布者可以增删改,查看者可以关注查看等。谁可以做什么。
基于这套标准,产品中不合理的地方也就明确了,我们在同一个分类中执行了不清晰的角色和动作,表现出来就不好用,这种不好用无法通过交互层面的修改变得舒服。
那么如何执行?
1周之内开了几次全员会议,把以上标准同步给团队核心人员。同时逼着产品经理配合梳理PRD并执行评审。实际上他把所有内里都想好了,产品在评估时说的不准确,他就接着补充。其实他全都想清楚了,只是需要产品经理沿着这个思路表达并执行出来。
按照之前的感觉,就是上层还没想清楚,底层就需要执行了。底层执行时,上层很难准确地反馈什么是好什么不好,因此诞生出来的东西用户自然也就用懵了,底层也得不到成长——反馈是刻意练习中的必要环节。
上周过得异常忙碌,这个人的生活中恐怕没有”不“字。(半夜)12点说”发一下XX",或者"本周内必须XX",或者技术评审时“别人都能XX那么我们自然XXX”。这样恐怕产品会被累死吧?!然后被技术吐槽死?!但是目前居然还好,我们活下来了,而且他说“必须”的那些事情竟然实现了大半。而且倒逼我(也许也倒逼了团队)思考最关键的事情和最高效的工作方式。
师父说:产品经理不能因为技术说了一个不就限制了产品方案,这样的产品体验永远在打折扣。先确认对的事情,实现问题再评估。我们就像小学生一样被他重新定义工作方式(和工作时间),但这种付出来自于相信,相信他可以带着我们团队好好走下去,带着我们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以前3年从一个完全的小白到摸到一点点方法论,一个独立模块的逻辑可以hold得住。而现在几乎要重新定义一个产品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重构,而不是我们把界面改一下。 有个说法,说0-3岁负责一个独立模块,3-5岁负责一条独立产品线,5岁以上负责一个独立产品。这么说我刚好有机会处在5岁阶段,很好,在“压迫”中不断喝下鸡汤,不断成长。
没有成长的鸡汤,只是一腔热血。
看到成长的鸡汤,让你的一腔热血发挥出价值,突破以往思维,非线性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