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重新翻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在读到“三个自我“这部分内容后,很有触动。
书中说,每个人都会出现三个自我的状态,即: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而且,每一种状态都很重要,都是必需的,都对生存有价值。而且,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你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面对父母或成长环境呈现的批评,指责,比较,冷漠等,蛤蟆经常会出现的“内隐愤怒”情绪,而反观我自己,童年的主要情绪体会是“不安/担心/羡慕等等,而外显情绪,蛤蟆表现有”悲伤“,进而自我伤害,我则表现为”愤怒“,进而较容易转为对自己或他人的批评,挑剔,指责。
儿童自我状态下的情绪反应是一种被动的自动化反应模式,如果我们成年后没有觉知和改变的话,很可能终身都会被“内在的儿童自我“掌握人生的方向盘,真是可怕啊。
处在‘父母自我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你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有办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已见。
我们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为人师表“,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或给建议,给讲道理,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这些道理/价值观,很可能是受制于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过时旧观念,在当下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一直抱持过时的旧观念也只能让自己的咱越走越窄,每一个家族的欣欣向荣,都是通过下一代对于上一代的超越而实现的。所以,当我们挑剔,教育他人时,想一想,你现在是不是又处在了”父母自我状态“里了呢?这种状态是开放还是封闭的呢?对当下问题的解决有帮助还是制约了呢?
还有一点,不请自来的建议和说教实际上也不具价值,因为你不是他人,不懂他人所处环境。
只有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你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当然这一点很难做到。没有人能强迫别人进入他们的“成人状态”,即使是咨询师也只能是鼓励和引导来访者自己进入“成人自我状态”。
每个人如何进入“成人自我状态”完全取决于个体本身,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我们在另外两种状态时,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几乎不需要思考,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从小习得的。
当我们有情绪升起时,实际上并不是外在的事件引起我们的不良情绪,而是我们选择用不良情绪去应对外部事件,有一句话值得深思“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实际上,我是我情绪的主人,而非事件。
我在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时,有一条主线一直伴随着我,那就是求认可。我成长的经历,无论如何变换环境/方式,都没有实实在在的“自我认可”。我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剧本。
我按书中的方法,做了人生坐标检视。我的童年,一直处于“我不好,你好“的状态,所以我一直求认可,一直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够好,表现在外表,有时还会”争强好胜“。更深刻的体会是,儿时的自己,也包括我的父母没有真正的教会我,如何才能”我好,你也好“。
只有打破从童年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活得更真实一点儿,真诚的回应当下的需求—这样才能进入“成人自我状态”。
年过半百的我,“成人自我状态“才是在生活中该不断修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