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你就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这么说来,每个人都是主角。而故事里本来就是主、配角分明的,不然故事一定乱套了。但是如果为了塑造配角而写一个配角,那么这个配角就是失败的。
我终于想通这一点的时候,就忽然明白,为什么时常会觉得写得生涩困顿,因为有时候我为了情节的需要写一个配角,而这个配角容易没头没尾,游离于故事之外。制造了许多这样的残端。
对情节也是如此,前一段时间非常苦恼,觉得故事的过渡部分不好写。时常是有情节点的场景早早就兴致勃勃写完了,结果就是一个一个片段等待着缀连。这也符合自己对故事的认识,就是一张张线索缀连的卡片。可是对缀连卡片而需要的铺垫就有些不甚耐烦,没有想得那么细致,就写得艰难。
不断修改,不断补充主要场景卡片所需要的铺垫场景的时候,就会越来越发现,有些东西是省不了的,缺了哪一步铺垫的场景,都会觉得故事生硬。就像人体却了某根神经一样,再细枝末节也会影响动作自然。
于是在不断的修改和补充当中,我渐渐明白,即便故事看上去是有主角、配角之分的,是有过渡场景、高潮场景之分的,但实际上故事在写的过程中,没有配角,没有过渡的内容。
因为故事,在看的时候,是一个浑成的整体;而在写的过程里,却是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组成的,一个场景就是一个完整的单位。也许就故事全局而言,某个人物在大部分场景里出现,于是他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但就单个场景而言,每个角色都是平等的。
就像生活是多个故事的杂糅,单就拎出某个主题,就必须剪裁掉另一些跟主题不甚相关的部分。比如讲一个人一生求学的故事,和这个人一生所经历的爱情的故事,侧重点肯定是不一样的。写求学故事的时候,爱情的场景也可以有,但篇幅一定少,相当于配角,却并不是说爱情就不重要、就是配角。
那些所谓的“配角”、“过渡”,不过是因为这个故事并非是他们的主场,他们的主要活动与故事主题的相关元素少,在这个故事里就出现得少,仅此而已。
知道了这一点,对写故事有什么指导呢?这相当于在调整故事节奏的时候,获得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标准了。
在写相关度不高的人物时、在写相关度不高的场景时,就可以用概括的讲述方式,将繁琐的细节一笔带过(也许未必繁琐,甚至非常有趣,但因为他与故事的主题相关度不高,为了不累赘,简单带过才是明智的做法)。将具体丰沛的场景细节留给与主题相符的人物和场景。
这听起来像是废话,做起来却未必能摸得着门道。我在长时间的琢磨之后,才想出,有时候是要描绘细节来展现画面的,却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在展现画面。就像电影,偶尔的长镜头可以有,但大部分时候是略过。
“概括”的写法,跟“细节”的写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概括”强调快节奏信息点密集的讲述,让人有个大致概念即可;“细节”强调呈现,使场景栩栩如生,让人如闻如见,有切肤之感。
并不是说,“配角”就不能使用“呈现”,而是说,不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在与线索相符的时候,用“呈现”,而配角大部分时候与主线关联微弱,那些部分就可以直接用“讲述”来将其活动浓缩,从而保持与这篇故事的相关度。
在《小说创作技能拓展》的第一章里看到了“小说的叙述方式”的讨论,才发现人家早已总结出来了,自己的想法得到印证,颇为高兴。但我如果不是自己先实践过,恐怕不会这么秒懂它在说什么道理,懂得了也不会那么印象深刻。
于是乎,故事就像是连环画一样,有具体的画面来呈现细节,也有简略的文字讲述来将必要的逻辑补足,使得前后场景连缀起来。是的,连环画才是一个故事最贴切的比喻。再长的故事都由“呈现”和“讲述”两部分组成。
作者要为最有力量的场景着重刻画细节,细节一充盈,难免节奏变缓。而被浓缩的部分,以条理的讲述使得故事的抽象脉络畅通缜密;以快节奏拉住读者的注意力,同样可以力愈千钧。张弛有度,才是理想的故事节奏。
那些没有用细节具体刻画的人物和场景,并不是次要的,而是在这个故事里根据实际需要而被浓缩的部分。没有哪个人物就应该是配角,没有哪个场景是为了过渡而过渡。
远航随笔
远航员阿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