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孩子这个人,不接受孩子的某个行为。
有人对这一点提出疑问。不接受某个行为,就代表着不接受孩子这个人。如果接受孩子这个人,就不会不接受孩子的某个行为。
这个疑问有一定道理。接受孩子这个人,但不接受孩子捅插座眼的行为,是说的通的。但是,孩子吃饭掉渣渣不接受、孩子睡觉玩不接受、不受玩具不接受、大声哭不接受……如果不接受的行为小而多,暗示着不接受孩子这个人。
孩子会从父母对自己的行为接纳的多寡,来判断自己作为一个人是否为父母所接纳。如果父母无法接纳孩子的许多行为,不可避免地,孩子会深深觉得父母不把自己作为一个人去接受。相反的,父母若能接纳孩子的大部分行为,他们则会认为父母是肯定他们的。
当孩子做出某些不适的行为,最好的方式是:你向自己(也向孩子)承认,你无法对他当时的行为产生接纳。这样一来,孩子会学会接受,认为你是开放且诚实的,因为你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一个真实的人,有喜有怒,有自由有限制,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孩子发现父母发出的是明确而诚实的、内外一致的信息的时候,也能富有建设性地处理父母的不接纳。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得孩子更容易相处,而且孩子也更可能将自己的父母视作一个活生生的人——真诚、富有人性的,她希望与之维持亲密关系的人。
但这不是父母可以肆意不接受孩子的借口,作为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宽容程度影响着孩子的依恋关系,影响着孩子的安全感,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也决定着孩子一生的发展。今天的一个咨询中,来访说到孩子的优点,第一条是听话,不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不做。我反问,父母不让孩子做的事情,就一定是不能做的吗?有没有一种可能性,孩子做了,显示出其创造性。来访沉默了。很显然,妈妈内心的尺度影响着孩子的发展,不让乱动、不让撒饭、不让哭……什么都不让,孩子听到的是自己不够好的。依恋关系是不够亲密的,孩子的安全感是远远不足的。
image.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