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思考·行动·思考

思考·行动·思考

作者: 华琴_5c0e | 来源:发表于2022-01-26 00:17 被阅读0次

—记贲友林老师《“双减”背景下练习和作业的思与行》专题讲座

作业必须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促进学习效率提升;作业必须从简单的重复做题、机械训练,转变为更加注重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业还应成为师生双方沟通交流的载体,通过作业实现心灵与思维的互通与共鸣。

—《人民教育》“谈高质量作业管理”(2021(3-4))

2022年1月25日,农历小年。晚8:00,贲友林工作室围绕练习与作业开展线上活动,工作室主持人、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作主题为《“双减”背景下练习和作业的思与行》的讲座。

【五点思考】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贲特的讲座也从对练习与作业的五个追问开始……

问题之一:为什么要练习与作业?

除了指向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外,还有没有其他?

问题之二:练习怎样的内容与题目?

问题之三:教师提供给学生练习,是否是“傻瓜式操作”?

问题之四:练习与作业,为什么会“多一些”?

是不是多一些,就一定会好一些?在熟能生巧的同时,有没有可能伴生熟能生厌,甚至还有可能熟能生笨?

问题之五:学生,能否也做“布题者”?

在作业面前,学生总是扮演被动写的角色,能否换一种身份,成为主动布作业的人?

五个问题,或指向作业的目的意义,或指向作业的内容形式,或指向作业的设计主体,或指向作业的师者期待,个个都问在我们司空见惯处,恰恰又都问在至关重要处。

【五点行动】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些问题,既是有疑,更是贲特指导日常实践的方向标。接下来,贲特便分享了五点关于练习和作业的行动。

行动之一:练习与作业,不应成为傻瓜式操作。

怎样避免练习与作业,成为傻瓜式操作呢?贲特借用《认知天性》中的观点为老师们推荐有效做法。比如,间隔练习使知识从存储更牢固,比如,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比如,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了解这之后,老师们可对照着先自查自纠再整改调整。

行动之二:练习过程的控制权,悄悄向学生转移。

如何悄悄向学生转移呢?贲特从让学生选题、让学生改题、让学生编题、让学生荐题几个方面举例说明,在让老师们学到具体做法的同时,也悄然回应了前面“学生,能否也做布题者?”的发问。

行动之三:练习,要“表现”,还要“实现”。

表现指向过程,实现指向结果。学习既要关注过程,也要关注结果。贲特以此提醒老师们在关注作业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切忌舍本逐末,忽略甚至遗弃了对作业内容的追求。贲特指出可通过关注作业的分层设计,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表现,更收获有深度的实现。

行动之四:练习,比“层次性”更重要的是“针对性”。

从层次性到针对性,放大的是对学生的关注。贲特以“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三重境界来引导老师们对待练习与作业,也需努力做到从“对症下药”到“对人下药”的进阶。

行动之五:学生的作业,是“作品”,非“产品”。

当“作业”改成“作品”,一字之差,带来的会是什么?贲特指出,会是因为对学生尊重而带来学生全力以赴的投入和产出。

“作业”改为“作品”,改变的不仅是认识,更有学与教过程中的体验,让老师、学生都有对此美丽的期待。贲特以自己班级学生为例,展示了一幅幅有生命力的学生作品。

贲特的每一点行动,都站在学生立场,充分关注和彰显练习与作业的育人功能,处处契合“高质量作业管理”的要求。

【五点再思】

练习与作业的思与行,早已有之,双减背景之下,又催生出更多思考。

再思之一:我们要看到完成作业的学生,而不仅是看到学生完成的作业。

不同学科都有练习与作业,学生是其共同的终端受体,为此,贲特提醒老师们需打破学科本位,不能只顾打扫门前雪。要看到作业,更要看到完成作业的人。

再思之二:作业的减负,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

作业减负,减去的是过重的作业负担。那么,作业负担怎样?轻抑或重呢?这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减负”只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问题还是要改善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也就是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使学生爱上作业,爱上学习。

再思之三:作业负担,不仅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

贲特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指出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同义即教师作业批改负担的不轻松。学生与教师相互依存,也都是减负的主体。在爱护学生的同时,也需同步关注教师的工作状态。

再思之四:练习与作业问题,是一场“持久战”。

“双减”未提之前,于教师和学生而言,练习与作业就并不是新鲜话题。“双减”提出之后呢?自然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解决关于练习与作业的所有问题。贲特指出,还需要我们持续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思之五:练习与作业“做什么”,需要探索的问题很多……

贲特以冰雪科学家为冬奥会参赛运动员量身定做“战袍”为例,提醒老师们围绕练习与作业的探索,可以由为班级中的部分学生量身定制作业开始……

贲特先从“想”出发,提出问题,再由“做”,找到答案,最后,又回到“想”……表面来看,贲特是在谈练习与作业;本质上,贲特其实是在借练习与作业谈如何研究与育人。“练习与作业”是载体,“思考与行动”是路径。让我们一起用思考指导行动,用行动丰富思考,知行合一,努力育人。

相关文章

  • 思考·行动·思考

    —记贲友林老师《“双减”背景下练习和作业的思与行》专题讲座 作业必须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促进学习效率提升;作...

  • 横向领导力笔记-计划修正术(3) - 思行合一

    原因:你把思考和行动分割开了 >> 思考需要靠行动来提供新的数据,行动需要不断依靠新的思考来修改方向。思考与行动分...

  • 如何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

    1.往重点思考。 思考关键目标,思考实现关键目标的关键行动,思考关键行动的关键依赖,然后加以权衡。 2.往本质思考...

  • 有效思考需要行动带来的反馈

    只思考不行动,其实不是真正的思考。 行动打破幻觉,获得真实反馈,这才是有效思考的原料。

  • 行动激发思考,思考改良行动

    用比学重要,做比想有用。

  • 1013

    先知与智者的区别,在于他不但思考,而且把思考变成行动,在行动中思考,用行动来思考。 箴言与隽语的区别,在于它的异乎...

  • 思涵每日赠言

    思涵每日赠言:有思考的行动,事半功倍;无思考的行动,事倍功半。

  • 2019-04-11

    思涵每日赠言: 有思考的行动,事半功倍; 无思考的行动,事倍功半。

  • 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中的陶冶概念9

    陶冶的行动是思考的行动 陶冶的行动就是思考的行动。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以这种思考行动将我的主动性置入法则之下,实质上...

  • 总结找不足,反思是复盘

    四词故事:总结、反思、行动、思考 总结找不足,反思是复盘,行动是检验,思考是调整。 总结反思,行动思考,我们经常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考·行动·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rwg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