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安逸了大半年,竟然对于再次外出工作有发怵的心理!若不是为了那碎银几两,又有谁愿意到处漂泊,居无定所呢?上周独自拖着行李箱,挤进人来人往的洪流当中,尤其是在上海背着行李到处找住宿的时候,真切的体会到什么叫“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这句老话了。
当然出门之前尽量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妥当是最为重要的。夫妻俩在院子里共同种下了一棵柠檬树,希望这棵树能够茁壮成长,可以见证我们今后的风风雨雨。
随后妻送我到高铁站,她那依依不舍的表情全部流露出来,让我更加难以割舍;但是为了生活,不得不硬着头皮走进了安检之门。
高铁一路向北,来到了上海这座大城市。自我安慰:幸好同处长三角,回去也就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从高铁站出来,黑夜已降临,用叫车软件叫了一辆车。很快有车子接单,我看了一下车牌,再仔细看了一下司机的姓名,竟然是个女司机,总共已经接了五万多单,估计是专业跑营运的。
坐上车,我又发挥社交牛逼症的特长,和司机攀谈起来。在我的认知当中,要想快速了解一座人生地不熟的城市,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出租车司机聊天。就像帝都的出租车司机,可谓是半个国际、国内政治专家;魔都的司机个个都是国际金融炒家。除了这些“关乎人类大事“的问题,他们可以侃侃而谈之外,师傅们对当地的民风、民俗也是了如指掌。
一趟车程聊下来,了解到司机是苏北人,来沪跑车营运已有八年。先生是跑货运的,有个三岁的儿子在老家,公公婆婆替他们在照看。等孩子上小学了,她就回老家去带孩子。我问她是否准备二胎,一句“生的起,养不起”道出了所有老百姓的真实想法。
不过这趟短暂的“旅程”对于我难以割舍的离家心情还是有所触动。谁不想“老婆孩子热炕头”?但是,还是开头那句话,为了生活不得不做出违背内心的选择。当然,换个角度来看问题,正因为有如此之多的为生活而奔波的平凡之人,用他们的勤奋、耕耘,为了小家的幸福生活,才创造了生生不息的坚韧的民族特性,为国家的崛起,繁荣富强奉贤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题外再讲个故事,上个世纪初,美国出台了一部其建国以来唯一针对华人的法律——《排华法案》。我从国内的认知角度来看待这部法律的时候,可谓是极其刺眼和愤怒。但当我站在美国政府的角度来看这部法案生成的原因,也就释然了。当时在美国的大部分华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多年之后,美国政府官员发现华人的一系列特征。
一是华人的“竞争力”很强。例如劳工最低的黑人一天的工资只要10美金,华人提出来我只要5美金,甚至更低。而他们活下去的方法可以去菜场捡丢弃的烂菜叶,拿回家做成咸菜,以面包就咸菜最低的生活需求存活下来。
二是华人没有政治参与意识,对政治没有兴趣。如果需要拉选票,请他们吃顿饭就可以了。
三是无法在华人那里征到税。因为早期的华人不愿在美国置业,都是把省吃俭用的钱寄回国内给家人。没有了不动产,就没有征税来源。
最后一点,美国人竟然发现华人是不会死的。因为在美国找不到华人的墓地。殊不知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民族基因,导致在海外的华人死后,亲人都会想方设法的把骨灰捧回老家安葬。
如果你是美国的管理者,需要这样的移民吗?当然,现在移民美国的华人另当别论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心酸往事,只不过在对待生活的磨难的时候,采取的是那种态度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