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杂阿含经>之受念处浅析》』自所行处父母境界

『《<杂阿含经>之受念处浅析》』自所行处父母境界

作者: 古道迹 | 来源:发表于2020-01-13 12:35 被阅读0次

罗邦聪导师 著

『《<杂阿含经>之受念处浅析》』自所行处父母境界

        如杂243经中有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诸比丘于眼味者,当知是沙门、婆罗门不得自在脱于魔手,魔缚所缚,入于魔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若沙门、婆罗门于眼不味者,当知是沙门、婆罗门不随于魔,脱于魔手,不入魔系。”

        世尊向众比丘开示:若是对于眼根生有爱乐的修行人,应该知道这位沙门、婆罗门不能自在地脱离魔手,被魔王的绳缚所束缚,入于魔王的系缚中。对耳、鼻、舌、身、意的爱乐,也是如此。若是对于眼根不生爱乐,应该知道这位沙门、婆罗门不会随顺魔王,能够脱离魔王手掌,不被魔王所系缚。

        经中明确了,若对于眼等味着,也便入于魔系;只有舍离味着,才能脱于魔手。不仅味着是如此地说法,若是对眼根、尘境等有欢喜、赞叹、染着、坚住、爱乐、憎嫉等,也都是这样地说法。根律仪前行于生命的活动中,不仅出家比丘的托钵乞食是如此的善守根律仪,即便是居家净信也需要如此的严持根律仪,以此系念来净化身心,不被魔缚而脱离魔手。

        在杂244经中有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魔钩。云何为六?眼味着色,是则魔钩。耳味着色,是则魔钩。鼻味着香,是则魔钩。舌味着味,是则魔钩。身味着触,是则魔钩。意味着法,是则魔钩。若沙门、婆罗门眼味着色者,当知是沙门、婆罗门,魔钩钩其咽,于魔不得自在。”

      世尊于经中向众比丘开示:有六种魔钩。眼根爱乐贪着色境,这就是魔钩;耳根爱乐贪着声境,这就是魔钩;鼻根爱乐贪着香境,这就是魔钩;舌根爱乐贪着味境,这就是魔钩;身根爱乐贪着触境,这就是魔钩;意根爱乐贪着法境,这就是魔钩。如果沙门、婆罗门眼根爱乐贪着色境,当知这沙门、婆罗门就会被魔王的钩子钩住他的咽喉,对着魔王而不能得到自在。

      根尘相触而生爱乐、味着、贪染、欢喜、赞叹、染着、坚住、憎嫉等,也便随顺于魔钩而遗失学人的法身慧命。这份行为,不仅是愚痴比丘的内根外境被魔缚已、随魔所欲,一般世间有情也都是如此的被根尘相触所缚而随着魔欲于三界内浮沉流浪。六根味着六境是魔钩,需要学人对此根尘相触开展根律仪的善守,从而居于父母境界不游他处。

        “是故比丘,当如是学,于自所行处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随他处他境界行。云何比丘自所行处父母境界?谓四念处,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大意】

        在杂308经与杂1166经中世尊已然明确指出,由于有六根的缘故才有六触的因缘而生受。愚痴无闻的凡夫在生活中六根常染着六境,喜欢顺心的,逃避不顺心的,对于不苦不乐的感受经常是不觉知的。面对三受的诱惑,自然不可能善护其身、守护根门,也就必然被五欲的绳索所束缚而随顺魔王的欲求。

        所以,愚痴无闻凡夫的五蕴身心长夜浸染在贪嗔痴中而被驱使、缠缚,身心常受苦恼逼迫。众比丘,应当这样修学,在自己所行处的父母境界依止而住,不要随顺他处或他境界而行。什么是比丘自己所行处的父母境界呢?即是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于此,世尊告诉众比丘要住四念处,依四念处而住才能善护六根门头、做好根律仪,以便正观受的虚幻非实而通达受蕴的四种身见不可得。

        佛陀说完这部经以后,所有的比丘听闻佛陀的教说,都心生欢喜而随喜,努力修习。

法本正在结缘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杂阿含经>之受念处浅析》』自所行处父母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sbg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