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学了许多时间管理,似乎也没有明显的改善。你是否也有同感?
以下结合自己的理解总结下书中的内容。
以终为始。知道自己到底要为什么而忙。用最终目标指导时间分配。
所以,先要搞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要做什么事业。
拿想做的事来说,有个重要考量——“边际交付时间”。即每增加一单位销售,需要付出的时间。
按此可把商业模式分为正态分布和幂率分布。
后者除了前期投入外,增加再多销量几乎都不需额外增加成本。例如,写书赚版税。好处是一旦成功,后续呈指数型增长。坏处是能真正成功的人并不多。因为,市场自然而然往最顶尖的集中,领先者交付产品又不受时间限制,容易形成垄断。
前者则需要为增加的销量付出时间。例如,案例咨询。好处是,这不容易被垄断,适合新人生存。因为,领先者要扩大销售也要付出额外时间。而其时间毕竟有限度。所以,难以快速垄断。
这可以用来评估未来事业发展方向是否靠谱。
基于未来想从事的事业,再去考虑需要有什么技能才能实现?
未来想从事咨询行业的,除了专业,还要有教练技术,心理学知识,等等。
而未来想成为畅销书作家的,显然需要的技能不一样。
能培养实现目标所需技能的,对目标有贡献的,才是应该多花时间的地方。
据此由远及近,从粗到细制定时间分配计划。
从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到小时计划……
至于时间计划到多细,就涉及到“颗粒度”。
例如,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15分钟。当对方迟到3分钟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上车离去。
不是他耍大牌,而是3分钟对每个人的意义不同。
有的人3分钟还不够刷个手机。有的人3分钟已经排了好几件事。像比尔盖茨,他的时间颗粒度是5分钟。3分钟已经进了几个会议室和不同的人握手拍照了。
通常,时间颗粒度越细,时间使用效率越高。有句话叫,最后期限创造生产力。把时间划分成越小的颗粒,相当于人为的创造了多个最后期限。
有人说,这样也太累了吧。其实,一切都是习惯。养成习惯的过程或许有些累,但一旦养成习惯,就完全无感。更何况,更高的效率,更多的成绩,会带来满满的成就感。
结合如何让这些知识带来真正的改变,我思考了自己要采取行动的几个关键词。
以终为始,思考自己的最终目标。
边际交付时间,选择想用哪种商业模式,是正态分布的行业,还是幂率分布的。
时间颗粒度,用更细的时间颗粒度来管理时间。我原来是1小时,先往半小时,以后往15分钟靠。
习惯,培养好习惯。如早睡早起,规律运动。
时间管理最重要的,其实是选择在什么上面花时间。接着才是怎么让时间更高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