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之谜是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1930年提出的,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
这样一个难题,不只是外国人关注,也更需要我们关注。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且不说那时候的国人不一定看得上所谓的诺贝尔奖,如今于我辈后人而言,有好多的中华瑰宝技艺都未曾很好的延续,这应该是最大的问题。
只是那时候我们还没提“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之连年的战争和社会动乱,也使得古代中国没有那个条件保持科学发展的连续性。使很多的科学技术浪费,失传。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组数据: 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
而作为GDP全球第二的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并没有多少百年企业。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工匠精神没有能够得到有效传承。
于是,在2016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就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支柱。
关于工匠精神,《诗经》里有这样的记载:工匠在骨器、象牙、玉石制作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以前很多人会被人呢成为“泥瓦匠”“教书匠”“木匠”等等。
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传承一代又一代人。
有时候看看那些认真把一件事做一辈子的人,再静下来想想,现在的年轻人包括自己,经常嚷着迷茫,彷徨,真是矫情。
有句话说:有些事情不是有希望才去坚持做 而是坚持做了才会有希望。
希望我们也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找一件事,长久的坚持下去。
工匠精神,也许就在身边。
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直坚持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