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与家长交流需要达成三个目的,或者说分三步走。
第1步是消除敌意。我想,第1步需要做这个和社会风气有很大关系。以前人们比较单纯,有一个尊师重教的习俗,现在教师是一个弱势群体,只要有家长有一点不满意,都得老师来承担。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孩子第1次正式进入学校,家长们普遍持一种怀疑,担心,焦虑甚至恐惧的心理,这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因为,我们这一代或者说家长的上一代,没有把学校影响看这么重,甚至让孩子辍学,贴补家用。日久见人心,当家长们发现老师是认真负责的,老师即使批评了他,家长也能当成是一种对孩子负责关爱来理解。这是需要一个反复说反复做的过程,一次又一次努力就能赢得家长的理解。
第2步就是改变家长的固有思维。前两次我召集几个家长来开家长会。由于学校的啊,会议室都被占用。我就让家长们在学校旁边的长廊里坐着聊一聊。我准备了几张a4纸,是为了让大家垫上坐下,别把裤子弄脏。但是家长们一看我手里拿了几张纸要发给他们,两批家长几乎都是不约而同的说,老师对不起我没带笔。我听了之后我觉得特别无奈,家长们尊重老师,老师自然应该高兴。但从另一个侧面想,说明家长还是把老师当成领导和上级来看待。由于这个顽固的思想,其实给老师和家长的交流造成了一些障碍。在消除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敌意之后,老师怎么说家长家长肯定不会以为老师是要害他。老师告诉家长一些孩子的毛病,或者说家长应该怎么做,其实在你心里只是告诉家长一个事实,但是,有些家长,没有认识到孩子的毛病,而是本能的以为,老师是来兴师问罪,怪他没尽到责任,有时候是委婉的,有时候是直接的来澄清不是家长的责任或者是说出于无奈,不得不如此。一方面老师是理解家长的,为了生计,为了生活,不可能拿出那么多时间来陪孩子。另一方面,老师提出一个要求,或者说应该怎么做。其实是给家长一个选择,能做到最好,做不到,老师也非常理解。一个孩子只是老师的1/36。单独一个孩子表现的太好或太差,对于老师来说影响都没有那么大。只是听到家长那些推卸责任的话,老师生气的点在于家长还是认为自己做的不好,对不起老师,而不是对不起孩子。
第3步就是灌输一些老师的思想给家长。确切的说是,即使将来换了老师,老师所强调的一些行为习惯和学习技巧依然有人教孩子。家长们跟着老师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行为习惯。这个老师虽然不跟他的孩子了。但是家长学会了最重要的东西,依然可以继续教他的孩子。如果说单纯的认为,每个年级都要遇到好老师孩子才能健康成长,这其实也是一种推卸责任的思维。因为行为习惯是自己的,自发的。而不是,时刻需要一个权威和老师来逼他做。
感觉和今年这一批家长十分有缘份,他们在心胸上都比较宽广,在理智上比较明白事理,对自己和孩子要求都十分严格自律。其实和家长处好关系,十分简单。多夸,多笑,家长有啥要求就答应着,一年下来,家长觉得自己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欢迎。十分满意,以至于没有发现自己学习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没有什么起色,甚至养成了很多坏习惯。老师没有必要去讨好家长,也不应该因为虚荣,赢得家长的喜爱。在和家长刚开始接触或有误会时,可以适当的展示一下,宽容,随和与温柔善良。但是老师毕竟是老师,最让老师欣慰的不是家长喜欢老师,理解老师,也不是孩子们成绩考第一或者在全镇全县排第几名。最让老师欣慰的是,家长们在脑子里理解了老师的教育理念,孩子们在行为上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
一位老师一般只能陪伴家长和孩子一年,即使家长辅导孩子,也就是三五年,这一段时间里无论是老师和家长,难免都会承受很多误解,劳累,但是,又不必心里特别有压力,一个老师即使少教一点,一个家长就是少辅导点,总的来说都还可以称为一个好老师和好家长,不必因此背上过多的心理压力。只是希望在老师和家长还能影响孩子的初期,给他们养成正确的观念,预期和习惯,之后就靠孩子们自己,现在抓的紧,是为了以后放手。
一年级的学习临近尾声,家长和老师关系越来越近,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家长们,也有了教育理念,孩子们身上有了好的行为习惯。分数反而不是那么重要,老师也从来没有因为一个孩子分数差或表现差来问责家长,越是在后面的孩子越应该和老师交流,孩子的进步才是真的,因为孩子表现差,不好意思和老师交流,孩子的表现就是孩子的,不是老师的责任,也不是家长的责任,老师和家长只是有责任,尽到自己该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