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写就出局心理读书
生而为人,“不自由”才是常态 |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

生而为人,“不自由”才是常态 |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

作者: 盧sir | 来源:发表于2018-04-01 22:01 被阅读28次
    敬自由

    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那,自由是什么样的?是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还是我心向之则往之?是,也不是。鸟儿展翅,鱼儿潜游,是恣意;但一个依赖天空,一个离不开流水。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看似随性,可从决定方向,到如何前往,方方面面其实都有客观因素的操控。

    这个自由的选择,并不是由“你”一个人单独决定的。

    是的,在追寻自由的道路上我们可能早已发现,世上并没有绝对的自由。

    追根溯源,造物的任何一项作品都不是随意而为,背后皆暗藏“规律”二字的身影。小到原子分子的排列组合:DNA双螺旋结构看上去不就像是一件精妙的工艺品吗?大到天体运行:如果行星不是按照一定轨迹运行,那整个宇宙估计早变成大型连环车祸现场了。

    同样,生物体要生长繁衍,无一不是在竭尽所能靠近规律,让自己从“自由”变得“不自由”。比如人类。为了适应生存,我们制定规则,以保族群生息。随着数量剧增,我们继续添加规则,限制着方方面面。这看似给自己套上一圈又一圈束缚的行为,却让人类得以生生不息。

    于是忍不住抬头仰望,似乎能看到千万根隐约的细线闪现,正自上而下提拉着万物。而线的尽头,渺渺不可见。

    环境的影响无处不在。

    对于外力施与的影响,我们之所以能很好地吸收,是因为人类拥有的一大重要生存法宝——适应力。环境一直在变,而身处其中的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势必自动调节自身状态,以适应新环境。有生理,也有心理。

    可以说,从我们出现在母亲肚子里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这个世界的打磨洗礼。从那时起,我们就已不再是最初的我们。

    呱呱落地后,成长环境会以不同方式点点烙印在我们心中,组成我们的言行,我们的习惯,我们的性格。环境的痕迹无处不在。那或有礼或粗俗的讲话方式,或冷静或急躁的思考回路,悲观更多还是乐观更多,对他人信任有几分,都是环境与我们自身共同选择的结果。

    我们可以选择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但这“选择”的形成也离不开环境的作用,并不完全是由“我”决定的。

    这样说来似乎有些环境至上论。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只是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说环境是唯一决定因素。

    那么,了解这一点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首先,能帮助我们更正确地认识自己。

    现如今,整形已渐渐成为一种流行。作为旁观者,也思考过其中原因。对于靠脸吃饭的明星来说,“变得更好看”还可以解释为工作需要。而对于普通人,愿意动刀子调整甚至改变自己的外形,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对自己的不认可。如果整容后能给自己带来自信,似乎也不错。但是,这样做其实治标不治本,关键问题并没解决。因为内心对自己不认可,这样的改善带来的积极作用很可能只是一时的。然后,好了想要更好,整了一次就会想要第二次,恶性循环。这或许也能解释整容上瘾症的成因。

    对外表不认可是一方面,另一些人则是会对自己的性格不认可,更有甚者还会否认自身的存在。这样的情况多出现在低自尊的人身上。

    低自尊者想要找回自信,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认识自己。要学会告诉自己,现在的自己之所以会是这个样子,并不完全是因为“自己本来就是这样”。不要将其归为内因,而是寻找外因。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看看一路走来经历的人和事,是哪些给自己带来了消极影响。这些发现将是改变自己心态的突破口。

    其次,能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他人。

    平日里,我们对他人的了解往往停留在一时一地。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景下的表现,会变成我们对某人的结论性评价。可是,这样的表现确实只是他的某一方面而已。如果用与认识自我相同的动态视角去观察他人,你会发现,那些可能曾经让人厌恶的嘴脸,其实并不是自己想象的模样。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这一点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很重要。

    冲突往往来自于狭隘的认识。如果能耐心了解其他人之所以变成现在模样的原因,知道他不是本来就是这般的人,就能化解掉很多矛盾。退一步讲,就算没法了解原因也没关系,至少也能让自己对他人善恶保留意见,而不会随意评价。

    环境给我们以束缚,也为我们的成长留下痕迹,能够有迹可循。

    虽然戴着镣铐跳舞,舞姿亦能动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而为人,“不自由”才是常态 |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sna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