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者是无始以来一切众生在生死中流转的根本,就如你现前与所有众生那样,是以攀缘心为自心性;二者是无始以来一切众生本具的真性菩提、性净涅槃之本来清净体,就是你现前与所有众生本具的识精元明之体,此体本自元明清净,但因众生无明妄动而生起诸缘识,攀缘驰逐外境不休,反把此妙明本心迷失遗忘了。由于众生迷失这本然妙明心体,虽终日依此造作诸行,但日用而不知,不能觉悟此妙明本心,结果堕入六道生死流转之中而枉受轮回。2. 灯的作用只是显现种种色相,而能够看见种种色相的,是眼而不是灯;同样,眼的作用也只是显现种种色相,而能够看见种种色相的见性,是心而不是眼。”3. 如来藏中,性具之见性即是本明的觉体,本觉之性即是妙明真见。此如来藏本然清净,周遍于法界,并且随着众生之心性以及相应知量的大小而显现。就像这一见根,其见觉性周遍法界,则耳根之听觉性、鼻根之嗅觉性、舌根之尝觉性、身根之触觉性、意根之知觉性,妙德明通,周遍法界,圆满遍在于十方虚空,怎么会有一定的所来处所呢?它只是随着众生的业感不同而显现。世间无知的人,因迷惑而将其认作因缘和合而有,或当作无因自生的自然之性,这些都是众生识心的分别计度的结果,仅仅只是言说戏论,并没有真实的意义。4.富楼那,你以为色和空于如来藏中互不相容、互相倾夺,而如来藏则循业随缘显发为色、空等境相,并且周遍法界;因此在其中才有风的摇动、空的澄寂、日的光明、云的昏暗等诸相。众生迷昧于藏性、昏闷于无明,不通诸法虚妄不实之义,背离本有妙明真觉,而与虚妄尘相相合,故此循业显发尘劳之相,形成世间诸相。我以妙觉圆明不生不灭之体为始觉因,契合本觉如来藏性,而如来藏性唯是妙净本觉圆明真心,圆照一真法界;因此,在此如来藏性中,‘一’即具足无量法,无量法即包容于‘一’中,一多无碍;小者可以显现大者,大者容摄具足小者,小大无碍。此如来藏性如如不动道场,遍满十方世界,法身含藏十方无尽虚空;在一微小的毫毛端上,化现出广大的宝王刹土;坐于一介微尘里,转大法轮,教化无量众生。因为息灭了尘劳妄想而合于清净寂静的本觉,所以能够显发真如的妙觉明性,一切无碍。5.只要你不依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等十二种有为尘相,不顺流奔尘;随择一根而拔脱于外尘,脱离黏执妄尘,内伏反照自性,伏归本元真心,则本有智光显发明耀。明耀之本有性光一旦显发,其余五根黏尘之妄也随应着一根之拔解归元而都圆成解脱。6. 因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随顺色、声等尘境而念念流迁,从未开悟性明清净圆妙常住真心,不知随顺本有常住的妙明真性,随逐种种生灭之识心,因此生生世世在六道杂染法中流转轮回。若能离弃生灭之识心,内守真常清净之性,真常之心光便会显现,则六根、六尘、六识一时消融脱落。想之所缘妄相为尘境,识之分别执情为心垢,二者都远离,则你的法眼即得清明,怎能不成就无上正知正觉呢?”7. 由于你无始以来心性狂乱,即真心妙性中横起无明狂惑扰乱,随起业识,转为见分,而产生虚妄的知见,妄执心外诸法,相续不断,知见妄执劳虑转深,妄生尘相。譬如瞪眼盯视空中,眼睛疲劳而在湛净清明的虚空中看见狂花幻相,无因乱起。一切世间诸相,无情之山河大地,有情之生死、涅槃,都是狂心劳病所见的虚妄颠倒的空花之相。”8. 佛问什么法门最为圆通,如我所证,纯观本觉,遗弃身觉,此为第一。”9. 信得证,智慧明了,一切圆通无碍,阴、处、界三者都不能成为障碍。这样,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轮回中舍身、受身的一切习气因由都显现在前,这个善男子都能忆念,永不遗忘,名为念心住。10. “已得妙圆纯真之真信,真实觉性发起镕化妄习之大用,故将无始以来的习气都销镕为一精明智体,进而以此精明之如如智体去契合真净之如如理体,名为精进心。11. “由内外精莹,治成心地,智照于境,境亦照智,所涉所知,俱得明了,境智互照,妙行普周,故能游化十方世界,普遍修行,皆无留难障碍,名为修行住。12. 善能以戒德善法感化而利益一切众生,名为饶益行。13. 自己觉悟,并使一切众生觉悟,常行忍辱而于顺逆因缘皆能忍受而不违拒,名为无嗔恨行。14. 阿难,内分就是众生身分之内,因六根觉受执着而有种种爱染,因为种种爱染而发起妄情,妄情积聚不休而能产生身内的爱水。所以,众生心里忆想珍馐妙味,就会流出口水;心中忆念已故之人,或怜爱或恨恼,眼中就会热泪盈眶;贪求财宝,心中发生爱涎,甚至全身也变得更光润;心里贪着行淫,男女二根就会自然流出液体。阿难,种种爱染虽有差别,但流泄液体和业习缚结则是相同,因润湿之性不能上升,自然就下坠,这称为内分。15. 阿难,外分就是众生身分之外,因为对外境的种种渴望仰慕而发起清虚妄想念,想念积聚不休而能产生浮胜之气。所以,众生心中严持禁戒,全身就会轻快清净;心中持念诸佛咒印,顾盼之间自然流露出雄毅气概,无所畏惧;心中欲想生于诸天,梦里就会觉得自己在飞升远举;心里存念佛国,圣境就会暗中显现;心中若想奉事善知识,就会不惜身命。阿难,种种想念虽有不同,但轻举则是相同,因飞动性不会下沉,自然就超越,这称为外分。16. 因此,众生六根各别作业、于十因各别造业,于世界中各自入同分地中受报;然此等诸业报,都由众生的妄想而发生,不是本来就有。17. “如你所说的,宝莲香比丘尼、琉璃王以及善星比丘等生陷地狱,如此恶业本来都是自心妄业发起所造的,并非从天而降,也非从地而出,也非他人所加,全是自心妄惑妄业之所招感,果报还是自己来受。然而在本然清净的菩提心中,如此业果之相不过都是浮虚妄想凝结而感招的妄境18. 即如前所说,登临高处的想心,能使你的身体真有酸涩的感受。由想心为因而有受阴生起,能动色阴形体而产生酸涩之妄受,如此则有你现前的顺益性的快乐和违损性的痛苦两种感受相互交替,驱役自心,驰流不息,即是第二重虚明妄想。19. “由于你的念头思虑,所以能役使你的色身,然而色身属色法,念虑属心法,色身与念虑不是同一类,你的色身为什么随着念虑的役使而攀缘前境、取着种种形像,心生念虑而后身形即随念取境,所取境像与念虑相应?想阴于醒时即是想心,睡着时则是各种梦境,故此你的想心念虑摇动妄情,即是第三重融通妄想。20. “行阴变化之理是迁流不住,运行运迁密密推移,如指甲渐长,头发渐生,盛年之气渐渐消退,面容渐渐生起皱纹,新陈代谢,日夜变化,你却不曾觉察了悟。阿难,如果这些迁流变化的不是你自己,何以你的身体会变迁呢?如果此迁流实是你身中的变化,你为何又毫无觉知呢?故此你的一切行迁变化,念念不停,隐微难知,即是第四重幽隐妄想。21. “若你识阴之精明、湛然不动摇处,名之为恒常不动性,然此性于众生身上不出见闻觉知等六用,如果此识实是精明真心,就不应容有习气种子的染妄;那么为何你们曾于以前看到一件奇物,经过数年后,对于它的记忆和遗忘都没有了,但后来忽然又见到这些奇物,却又记忆如新,并未忘失呢?则此精明、湛然不摇动的识精之中,念念受前六识的熏习,积习之多,无法筹算。阿难,你应当知道,此湛然不摇的识阴之体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如同急速流动的水,望去似乎十分恬静,其实是因为流动太急而看不出其流动相状,并不是水没有流动。因此,识阴如果不是妄想的根元,怎么会受妄习的熏染呢?除非你的六根能够修得互用开合自如,否则,此妄想就没有消灭之时。故此你现在的见、闻、觉、知、嗅、尝等六根之性粗相显现于外,而其中第八识念念受熏,有串习几微生灭之相,则湛了精明之体内,但是罔象虚无,似有而非有,似无而非无,即是第五重颠倒的微细精想。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