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行家在《文化参考》里讲了中国式思考有三个特点:总体、有机、动态。
大学课本《中医基础理论》里也说了中医的三个特点:整体观、辨证论治、动态平衡。
很明显,中医人就是中国人,中医基本全盘继承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或者说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的体现。
在疼痛治疗领域,现在医学主要是骨科、疼痛科和康复科来负责。给人的印象,骨科主要是对付骨关节,疼痛科主要对付神经,康复科则是各种物理治疗。中医呢,去骨科就是开方药,去针灸科是扎针,去推拿科就是手法,好像也没好到哪里去。
之所以会这样,就是不同学科对疼痛的认识有所不同,虽然各有道理,却难免遗漏。我个人提倡的是“形气神三元系统论”,将人体看做一个系统,就可以整合不同学科的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
这一理论是将系统论应用于人体和生命研究之中,对疾病的病因、病理、治疗、康复都有指导作用。
“形气神三元系统论”将人体这一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即形、气、神。形是物质层面,包括身体的各个组织结构;气是能量层面,包括经络气血、脏腑阴阳;神是信息层面,包括情绪、思维、精神意志。
疼痛的原因和治疗也可以从这三个层次出发,比如脖子痛,可以是肌肉、骨关节、神经、血管等这些形体组织出问题导致,也可以是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等“气”的问题导致,还可以是焦虑、惊恐发作、癔症等“神”的问题导致。判断出脖子痛是哪一个层次的问题,才可以针对性治疗。
这三个层次并非是孤立的,它们同时也是三位一体。还是以脖子痛为例,这一个症状,可以在形气神三个层次中都找到原因,在神这个层次来看是焦虑症,在气这个层次来看是肝阳上亢,在形这个层次来看是肌肉僵硬、小关节紊乱。所以,不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都要从这三个层次去评估和下手。
下面的文字我来细说一下“形”这一层次。
之前我说的意思,凡是看得见的人体组织结构都属于形,这只算是狭义的理解。
借助系统论,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更广义的认识。系统是由要素、连接、功能三个要件构成的一个整体。如果把“形”也当做一个系统(人体这个大系统之下的子系统),那么从广义上来说,除了组织(要素)本身,这些组织的功能以及组织间沟通连接的生物化学因子也都属于形。
所以,我将“形”分为结构、功能、生化三类。这种分类在疼痛诊疗中有重要意义。
肢体疼痛或关节功能障碍由不同原因引起,按照对形的分类,有结构性、功能性及生物化学性之分。
就病理机制而言,结构(机械)、功能、生物化学三者有联系,也有不同,因此需要做相应的临床检查与功能动作评估以确定治疗方法。
如结构性问题,骨关节退变、椎间盘病变及组织的延展性受限、椎体排列紊乱等,可以采用针刀、针灸治疗、整脊治疗、手法牵伸、关节松动术、肌筋膜链的手法、牵引等方法。
如功能性问题,即疼痛或关节功能障碍是因为关节控制和稳定、肌肉力量和募集次序、呼吸和动作模式等出现障碍,就不能用结构性问题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应该进行功能性训练,如核心稳定性训练、灵活性训练、模式重建等。
如生物化学问题,病理上主要就是各种炎症反应,就需要用药物、理疗、中药内服或外敷等方法进行干预。
遇到一个疼痛的症状,首先要分清楚是上述哪一种或几种因素引起的,要对因治疗。比如,骨错缝、筋出槽需要手法调整;组织延展性和关节活动受限,需进行牵伸及手法、关节松动术等治疗。功能性问题,不能用药物、手术、微创进行干预,以免产生医源性损伤。
有了上述认识,我们对许许多多的问题就会更清晰。
比如,急性软组织损伤能不能局部按摩?
我们知道,在“形”这个层次,按摩主要是对结构性因素中的软组织和生化因素中的慢性炎症有干预作用。而急性软组织损伤,主要的病理改变有结构损伤和生化反应,并且生化炎症反应为主导,所以,按摩并不适用于急性期。
但是,如果软组织损伤伴有“筋出槽、骨错缝”,即便是在急性期,即便是在局部,也是可以按摩的。这个按摩准确说是正骨理筋。在损伤后第一时间纠正骨错缝,可以加快损伤的康复。
再从“气”的层次来看这个问题,虽然局部按摩不行,远端按摩却是可以的。如果你非常专业,那么通过远端按摩,刺激相应穴位(或金磨练、神经、反射区),就可以移精变气。也就是改变损伤局部的气血状态,从而也可以加快康复。
最后再从“神”的层次来看一下,急性软组织损伤之后,也是可以按摩的。虽然这种损伤在病因上与神的关系不大,但是通过轻柔的远端按摩,完全可以起到安抚、解压、陪伴、同理的心理支持作用,此时是借用了按摩对神的干预作用。
附:功能性因素的重要性
中医理论强调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和动态平衡,这些理念也同样适用于疼痛与功能障碍的诊治。
疼痛多出现在肌肉与骨关节疾病中,这些问题多与运动功能障碍相关,运动功能障碍又与复杂的力学系统、神经控制系统的功能密不可分。任何运动都是一个模式化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控制下肌肉之间的协同运动,而不是单一的肌肉收缩。任何关节的运动都是诸多系统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因运动模式只能存在于大脑之中,所以说大脑在运动中起到一个整合、募集或者是控制与整合的作用。在面对肌肉骨关节疼痛的时候,就要从动作模式去分析、评估及治疗,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局部的疼痛,或者是孤立的关节运动障碍。
疼痛治疗同样遵守中医学“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原则。对人体姿态与动作的整体运动模式进行评估和分析,找出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的根源即为求本。
评估常采用静态观察与功能动作评估等模式,基本依据是区域相互依存(Regional Interdependence)理论与关节间关联(Joint by Joint)理论。研究认为身体某区域的疼痛或功能受限与另一个区域的功能障碍有关。临床常见有颈肩疼痛及其活动受限与胸椎灵活性相关;腰膝疼痛与髋关节功能受限相关。弗拉基米尔-扬达(Vladimir Janda)认为:“动作系统是作为一个整体在工作。试图孤立理解动作系统的不同部位的损伤而不是把动作系统的功能理解为一个整体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做法。”即表面上看似无关的另一个解剖部位的问题可能导致了患者的主诉症状或与症状相关联。因为身体是一个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系统内某个环节的功能障碍会导致相关部位的功能异常。
疼痛治疗不应该仅仅针对局部症状进行处理,而应该以去除生物力学上的过度负荷为目标,恢复力学动态平衡。如足踝距下关节过度旋前,会影响到下肢的动力链,会产生膝关节外翻,或者骨盆位置异常等。现在过度静态工作的模式,使中胸段胸椎的灵活性受限,导致盂肱关节的功能失调、颈椎的活动受限,甚至呼吸模式改变。因此找出导致疼痛的关键环节非常重要,对全局模式的评估分析非常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