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焦虑与“幸(福)无能”

焦虑与“幸(福)无能”

作者: 伯凡时间 | 来源:发表于2018-03-26 15:16 被阅读368次
    文/吴伯凡

    以下内容根据一次演讲整理而成。

    不少人有过这样的体会:任何记录,整理,剪辑都是一种选择和过滤,都是整理者在你的名字下不自知地进行的创作甚至再创作。在阅读别人整理和转述的你的观点时,你经常发现很多你在意的内容已被过滤和删除,而你随意提及的东西,往往会被出乎意料地凸显。这其实是一种常态。

    这里无法重现演讲的内容----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看电视和网上视频)。我只想重新提及一下,此次演讲当中我特别强调的几点。

    第一,焦虑的本质是人的精神活动留下的垃圾。在现代社会,精神的垃圾总量持续上升,而人处理这种垃圾的能力不仅没有上升,反而还在下降。想像一下:如果一个城市垃圾量持续上升而垃圾处理能力不升反降,那个城市会是什么样子?

    引发我们念头的外在因素越来越多,凡起心动念,必留下精神垃圾,就像只要你在生活,工作,你就同时在制造垃圾,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第二,焦虑的程度主要与心智管理能力相关,而与你的工作量并不直接相关,有时,甚至是负相关----无事,反而生非,生焦虑。你很焦虑,并不表明你已做的、正做的或将做的事很多,有时反而表明你已做、正做、将做的事很少。

    忙是表象,闲,才是焦虑的本质。一个人的办公室或家里凌乱不堪,并不一定表明这个人真的在忙很多重要的事,而很可能他是一个不得要领且严重缺乏个人管理能力的人。

    第三,焦虑是一种“精神熵”,即精神自然而然趋向混沌与无序、喧嚣与骚动的状态。

    熵是必然,也是常态,就像一个有人居住的屋子里变得脏乱差是一种必然和常态。要想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就必须输入能量和手段,克服“熵增”,制造“负熵流”。通俗地理解,就是扫除、整理、归位等行为所代表的“心智能量管理”。不幸福、焦虑、痛苦,甚至濒于自杀的状态,都与“心智能量管理”的缺乏密切相关。

    第四,我们常常通过抱怨缺乏机会,来掩饰自己缺乏能力。正如我一向强调的,我们要把幸福的能力和幸福的条件区别开来。在日益趋向相对富裕的社会,导致个人不幸福的,越来越是因为个人缺乏幸福的能力,而不是缺乏幸福的条件。与此相映成趣的是,人们常常把不幸福归结为缺乏种种条件,而极少反省自己是否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幸福是有条件的,任何一种幸福都需要有一些基本的物质条件,比如身体的健康,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等等。但我们常常夸大条件的重要性。

    第五,我们已拥有的资源和条件,常常因为某种心理习惯而被涂白,被自动清零,导致我们处于一种心理常态----挥之不去的贫困感甚至破产感。这种心理常态大大降低我们的幸福感。

    我们不在意已经拥有的很多其实相当重要但又看似不稀缺的东西,而把所有的注意力倾注在别人或“别人家的孩子”有而我们没有的东西。不是真的贫困(绝对贫困),而是被比较出来的贫困(相对贫困)让我们持续焦虑。

    现代商业意识形态,本质上就是尽可能持续制造相对贫困感,尽可能让你将已拥有、已购买的东西清零的一种“长效机制”,现代商业的底层商业模式,就是制造焦虑,然后收割焦虑,“发焦虑财”。

    第六,所谓幸福,其实是内心的一种动态的井然有序。换言之,一个幸福的人,内心像河流一样充满能量和动感,又像河流一样在不舍昼夜的流动中不变如初。

    幸福不是因外在获取而导致速生速灭的快感,不是快感的“水洼”。心智能量因为被妥善保存,没有被大量随意耗散,形成了内心的强劲和有序。这是《心流》一书反复申述和论证的主题。

    不知起于何时,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盛产焦虑的时代。抑郁成为了这个社会的普遍病症,也许,在心理医生眼中,大部分人都可被视为病人。每个人都在焦虑区挣扎着,有些人通过挣扎暂时逃离,而有些人挣扎一段时间后便彻底放弃,让自己滞留其中。

    为什么会焦虑?我想,和现代人心里装了太多的东西有关。就像是你不停的往一间屋子里边塞东西,如果缺少有序的管理,塞的越多就会觉得越乱。我们的内心就像这间屋子一样,我们往里边塞各种欲望,越塞越乱,心里边也越感觉堵得慌,这便是焦虑产生的根源。

    有些抱怨自己命苦的人,其实物质上不一定过的很惨。只是他永远处于一种劳顿的状态,总是很辛苦,往往是机关算尽,但是所获甚少,最终甚至满盘皆输。他们的特点是心里边念头多,嘴上边嘀咕多。许多的碎碎念往往没有什么指向性,只是随机性心理反应的即刻呈现,焦虑是因为内心的噪音太多。

    那些以为拥有足够多的物质资源就会拥有幸福的人,往往误把幸福的条件当做了幸福的能力。就像弹奏一首钢琴曲一样,拥有一架钢琴只是弹奏一首好曲子的条件,最为关键的是你有没有弹奏好曲子的能力。

    诚然,条件也很重要,如果一个人一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甚至没有安身之所,要让他感受到幸福确实很难。但是物质的丰富绝对不等同于幸福,像弹曲子一样,你能否获得幸福,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幸福的能力。

    曾经看到过一则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抑郁症患者比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大量的刺激使得他们麻木,失去了感受这个世界的能力。很多人日常的感觉可以归结为:不过如此。当这种感觉日复一日地叠加时,就很容易变的抑郁。

    我们总是说:“等我拥有XXX就好了”。但是,最终你会发现,当你拥有它之后,你只能获得短暂的快乐,接着继续陷入痛苦之中,甚至焦虑感会更加强烈。叔本华说:“人生就像摆钟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就无聊。

    现代人的焦虑,很多并不是因为物质匮乏引起的,而是因为心理的不平衡感,平衡感的打破,导致了内心的混乱。

    贫困分两种,一种是绝对贫困,一种是相对贫困。前者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种情况下,可以看做是没有幸福的条件。而相对贫困指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

    人们之所以感觉焦虑,是因为我们常常会忘记自己已经拥有的,而总是关注自己比周围人缺少了什么。我们喜欢将自己置于一种相对贫困感之中,由此产生焦虑。

    当然,在这样一个时代,之所以焦虑蔓延,还在于当下的商业世界中,有很多人在制造焦虑,然后贩卖解药,由此形成了一种商业模式,更多的人则是被裹挟其中。通过不断向大众灌输焦虑病毒,然后利用焦虑情绪促使大众去消费,成为了当下商业世界中的一个普遍的阴谋。

    怎样才能够真正的缓解焦虑,感受到幸福?

    首先,我们要学会区分焦虑感和紧迫感,有一本名为《紧迫感》的书,对两者做了很好的阐述。

    什么是紧迫感?以拆弹为例,一个定时炸弹五分钟后将被引爆,拆弹人员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分步骤拆解,利用好一分一秒,一点点的拆除炸弹。在固定时间内完成一个目标明确的任务,这就是紧迫感,它能切实的帮我们解决问题。而焦虑则是漫无目的的纠结与担忧,总是以“如之奈何”作为自己的口头禅。

    所以,我们首先要努力让自己走出盲目焦虑的状态,将当下的问题具体化,然后制定步骤去解决,将焦虑感转变为紧迫感。

    其次,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的心智能量。一个人的心智能量也遵从能量守恒定律,如果他很容易被无关的琐屑之事绑架,那么他的心智能量也会因为被过多的耗散在这些无意义的事情上,而很难专注去做那些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把人比作一台计算机,心智能量就是运算能力,它是一定的,而焦虑就像电脑病毒,琐碎的事情就是垃圾,如果后边两者太多,势必会造成电脑运行卡顿。

    所以,解除焦虑的第二步,就是像华为的那句口号说的那样,“绝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浪费战略性资源”,只关注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再次,我们要了解幸福的本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有一个关于幸福的公式:

    幸福=效用/欲望

    效用可以近似的视为一个人的物质资源,欲望是分母,欲望越大,幸福度就越低。如果一个人内心比较自足,就不需要外在的东西去彰显、去包装,没有超出自己实际支付能力的欲望,那么他内心的焦虑会少很多,他的幸福度也更高。

    最为理想的状态,就是《心流》一书中所阐述的状态,一种因为能够与自己所关注的对象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联结,从而自动屏蔽周遭事物的,一以贯之、持续沉浸其中的状态。

    根据作者的试验调查,发现心流更多的出现在工作当中。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极其反常识的,因为大部分人认为,工作就是辛苦与不愉快。甚至在《圣经》中也是如此,因为亚当没有拒绝夏娃给的禁果,所以上帝惩罚他必须承受劳作之苦。

    但是,《心流》一书却写道:“工作不是亚当的诅咒” 。书中提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迈克尔逊在被别人问及,为什么他可以花大量的时间去测量光速的时候,他回答道:“因为太好玩了!” 其实,真正的心流就是要找到迈克尔逊的这种状态,只要在工作中有心流相伴,工作结果的成色也不会差到哪去。

    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特别简单的实验,如果你此刻深感焦虑,那不妨写下你的焦虑清单,将其置于抽屉中,过一个星期再看,你会发现,这其中很多事情根本是无关紧要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琐事,甚至有些事情你都记不清了,因为它们已经自动解决了,其中真正值得你焦虑的事情特别的少。

    我们要学会将自己宝贵的心智能量集中到少数几件有意义的事情上,一旦你坚持下去,就会经历一个改变的过程,你会看到自己坚持的力量,从而获得幸福感,哪怕是一些有意义的小事,也能够让你看到因为自己努力和坚持而发生的向好的改变。你会越来越满意这种状态,渐渐的,焦虑也会逐渐减少。

    在这个焦虑弥漫、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我们首先要找到一份能够让自己有持续沉浸感的事业,让自己的内心变得井然有序,感受到心流的状态,让自己拥有一种安全、充实和稳靠的感觉,我想,这就是幸福。而正如爱默生所言“一个人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让自己幸福起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焦虑与“幸(福)无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ssr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