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故事,出自法家的代表作《韩非子》。它探讨的远不只一个生意人卖矛和盾的事情,更是通过反驳儒家的圣王之道,来传播以法治理国家的法家理念。韩非子讲述的完整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地方的农民整日相互侵占田地。后来,舜到那里种田。一年后,在舜品德的感化下,农民们各安本分,再不相争。
黄河边的渔夫相互争夺钓鱼的好位置,舜也到那里打鱼,一年后,在舜品德的感化下,大家都变得彬彬有礼,礼让他人。
东夷的陶工偷工减料,制出的陶器质量低下,舜到那里制陶,一年后,在舜品德的感化下,大家精益求精,制出精致的陶器。
孔子赞叹舜的品德:“舜真是仁厚呀!种田、打鱼和制陶,都不是舜的职责,但他却用德行感化败坏的风气。他是位圣人,他的品德能感化人间呀。”
有人不同意孔子的观点,便去问一名儒者:“舜去感化百姓的时候,儒家推崇的尧在哪里呢?”儒者答道:“尧当时正在做天子呢。”反对者问道:“孔子也说尧是圣人,既然圣人做皇帝,就该明察一切、治理有方,让天下没有歪风邪气,种田的不会争吵,打鱼的没有争执,陶器也不会粗劣,那怎么会用得着舜去感化他们呢?如果社会糟糕、风纪败坏,需要舜去感化他们,那就证明尧作为君主是有过失的,又何谈圣明?如果认为舜感化有功,那就势必得否定尧的圣明。如果认定尧是圣人,就得否定舜的德化教育。”
接下来,反对者讲述了“自相矛盾”的故事,并继续说道:“不能被刺穿的盾和能刺穿一切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同理,在孔子的故事里,尧和舜不能同时都是圣人。
“再说,舜纠正歪风邪气,数量有限,寿命有限,天下的过错却没有休止和尽头。
我觉得还是要用赏罚的方式来纠正过错,符合法令的赏,不符合法令的罚。全国各种各样的过错都能纠正完毕,根本不用像舜一样感化个一年半载!”
听完完整的故事,你是不是对“自相矛盾”有了新的认识呢?
——《字里字外的人文历史》阅读笔记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