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062536/d9c64f9ef940f814.jpg)
常以为小说是现实的倒影,至于科幻小说则是现实世界的倒映。《猫城记》的“我”是以极为传统的探险旅行者的主角形象出现的,他所达到的地方是“猫城”,一个皆是猫脸人身之生物,姑且将其称为“猫人”罢。
在“我”的思考之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认为可以把它当做是整本小说的提纲挈领,即是猫城“有学校而没教育,有政客而没政治,有人而没人格,有脸而没羞耻”。
“我”遇见的第一个猫人是大蝎,因他结识了其子小蝎,他们父子带领“我”认识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和亡国之史。在猫城居住的猫人们,热衷于吃“迷叶”,吃过迷叶之后,神思飘飘,什么都不想去做,如大蝎这般的财主有大片的土地,可以拥有奴隶和卫兵,但他们不会做事,不会劳动,只会孜孜地索求迷叶。于猫城之内生活的人们很是惧怕外来人,对于一切的外来生物都会采取蝎蝎螫螫的目光去探索背后的原因。他们坚持着不讨便宜就是吃亏的原则,世世代代地生活着,我记得有一个细节写的传神,就是在大使太太的房子倒了之后,各个过来都想搬点东西回去,哪怕是一片瓦、一抔土,都要带回去以证明自己没有吃亏,另外,他们也坚持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原则,热衷出探出脑袋去寻觅任何的风吹草动,譬如在看“大鹰”的头被悬挂高空时,又想看迎亲队伍的吹打和花轿,作者诙谐地说他们恨不得脑袋前后都长出两只眼睛。
除了城中的猫人们,大蝎父子的对比是很鲜明的,据小蝎所说,父亲也曾是改革派,岁数渐长,便屈从于现实,开始了贩卖“迷叶”,侵占土地的事业,而小蝎是一个事业未竟的理想主义者,他一方面经受着父亲言行的熏陶,完成父亲所下达的人生任务,也满足着父亲的期待,另一方面他心中饱含的热情和希望却不允许他那么浑浑噩噩地过完一生,这也是他为什么家中有妻子却还“迷”相恋,但并不挑破窗户纸的原因。最后国破家亡,他与“迷”以身赴死,是革命者的哀歌,是对自我的剥离和重塑。
大使太太与大蝎是一个时代的人,她能容忍丈夫娶一房又一房的如夫人,妖媚的、博学的、旧式的、新式的,照着她的话来说,就是一屋子的大小狐狸,可大使在临终前也没有一个孩子留下来,这都要归根于如夫人们的明争暗斗与大使太太的弹压平衡。即便大使去世,她还是忍气吞声地让狐狸精似的如夫人们住在家里,为的就是要皇帝赐一块贞洁烈妇的匾额,美名流芳,孰能料到,房子倒塌了,压死了那些妾侍。她的美梦破灭了。
大鹰的死亡让我想起了有名的人物樊于期,他身上的悲剧性掩盖住了英雄底色,而他身上的符号意味比他所实现的效用更加重。他舍生取义,妄图以死唤醒猫人们混沌的心灵,他失败了。被砍下的头颅高高悬挂着,禽鸟们来啄食他的头,底下的猫人如看把戏似的看着。
猫城晦暗不明的岁月被战争的铁蹄踏得粉碎。“我”离开了猫城,回到了故土。
将“猫城”和“民国”时期相对照,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事情,比如“迷叶”换成“鸦片”或者“大烟土”也可以成立,把大蝎看成是旧一代的革命者,被封建势力所裹挟,由反抗者成了守护者,而小蝎则是在两方之间摇摆不定,被历史和战争碾压成齑粉的不幸的斗士,再比如大使太太想要贞洁烈女的名声何曾不是那裹小脚的思想,大鹰舍身就义,何曾不是那以鲜血而救国于危存的志士。书中对教育、政治、军事的讽刺,是显而易见的。那些话,安放在民国时期的社会现状之上,无疑是严丝合缝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