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边界
1. 通过禀赋效应来说明认识边界:人很奇怪,人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估值更高,也就是说你已经拥有的那个东西本身就是认识边界。一旦你拥有一样东西以后,心里会赋予价值给它,这个被赋予的价格往往比它真实的价格高。所以一旦你拥有了一个东西以后,你的思维就被这个东西所束缚住了。
马太福音:拥有=被拥有
2. 通过锚定效应来说明: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控制锚点的人就几乎控制了一切。
3.框架效应:人们对本质相同,但表述不同的问题往往给出不同的答案。
实验1:
方案A和方案B的答案其实是一样的,但是最后人们选择的结果却是完全不相反的,为什么会这样?
方案的框架是一个收益的框架,B是损失的框架,人们都是喜欢收益,而讨厌损失的。人们面对收益的时候和损失的时候的决策是不一样的。
获得诺贝尔奖卡尼曼提出的前景理论有两点:
1. 参照点(锚点效应)
2. 损失厌恶,根据上面的参照点,大家会有一个损失和收益的计算。根据上面的实验,卡尼曼得出一个结论:
人们对损失的感受的强烈程序是收益感受的2.75倍。
同样在股市里赚了一万块钱和赔了一万块钱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如果赔了一万块钱,你需要赚2.75万块钱才能平和过来。
这就是人类的本性。
实验2:
多数人会选择抛售A股票,因为这个收益,而抛售B,你就是确定损失了,但是A在赚钱,理性的思考,应该抛售B才对。
所以用手机软件炒股的人一定是赔钱的,因为他经常打开来看,看到损失多了,难受的程度会大2.75倍。所以股神巴菲特说了,股股市每年开放一次就行了。这样被损失所伤害的程序就减少了很多次,非理性的决策也就少了,这种损失的情绪是根本无法抗拒的。
实验3:
这个结果是在我们确定收益的时候,选择了方案1,落袋为安,而在我们亏损的时候,选择了方案4,我们更愿意去冒险,花更多的钱来避免这个小的损失。
这就是损失规避:宁愿冒着将来蒙受更大的损失风险,也要选择有可能挽回损失的方案。
这就是人生两个悲剧:
赚钱的时候过早落袋为安,赔钱的时候却以命相搏。
交易心理学系列文章:
交易心理学:为什么我们总是在赚钱的时候过早落袋为安,而在亏钱的时候却以命相搏?
建立自己的交易思维模型,然后坚持执行,加入【宛不大带你投资区块链】,有一圈靠谱的小伙伴陪你一起学习学习再学习。

坚持输出,倒逼输入,一起加入007行动.不写就出局,一起成长,一起践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