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父母爱情,是典型的先苦后甜式的爱情。父母之间很少用语言表达彼此的情感,更多的是用行动委婉地体现他们的爱情。
自从我长大渐明事理后,母亲时不时的吐槽父亲年轻时如何冷落她,如何不爱她,父亲心里如何没有她。
我不能准确知道,到底是母亲对父亲的情感要求过高,还是父亲确实对母亲的感知感觉过于忽视,导致父亲对母亲的感受过于不重视。以至于时至今日,母亲依然对年轻时父亲对她的怠慢“耿耿于怀”。
不过,从父亲母亲悬殊的文化水平来看,我还是从理性和感性的基础上,选择相信母亲所言不假,力挺母亲,安慰母亲,疏导母亲。以前,母亲每当说起父亲的不好时,总是泪眼婆娑。现在,母亲总算能心平气和的数落父亲年轻时的种种不是。从这点来看,母亲是进步了。
父亲是中学语文老师,母亲小学二年级辍学回家帮外公外婆带彼时还小的兄弟姐妹。父母是经过媒妁之言认识没多久成婚的。据说,父亲对母亲开始并不满意,原因有三:一是二人文化差异大,二是母亲长相平平,三是大约父亲心底有一个较为中意的女教师。
不料奶奶较为喜欢母亲,认为母亲是天生“干农活的料”,以后有母亲这个干农活的“主要劳动力”,家里的“工分”就不愁了。
后来,母亲就顺理成章的嫁进了父亲家。父亲为此三年不理母亲,时常借故教学忙,在学校“逗留”不回家。而母亲总是默默的干农活,在对家庭的默默坚守中等待父亲回归。
一直到现在,母亲说起父亲的不是,依然底气十足。而父亲总说母亲乱说。每逢此时,我总是“打哈哈”“居间调解”,既安慰父亲,也安慰母亲。
母亲常说,父亲那时候经常给那个女教师梳辫子,和女教师对歌。而和母亲三年不说话……我知道,这是母亲故意“数落”父亲,而非事实。而父亲每逢遇到母亲这种“数落”,也是笑笑就过之。
每当听到母亲如此“数落”父亲,我就对母亲说:你是不是多想了哟,你又没有亲眼所见,只是听别人说的,这个可信度不高。有时候,母亲就说我帮父亲说话。
如今,父亲八十二,母亲七十二了,两老在家甚是幸福。天天商量弄什么吃,吃了怎么逛街。满满的幸福指数爆棚。
总体来说,父母的爱与情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轻易谈情,不轻易说爱;一旦说出,一旦承诺,就是一辈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