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师昨天晚上在外面吃饭,回来后向我描述了在饭店里的一幕。
一个小孩在大人的高声阔谈中自顾在一旁写着作业。因为自家也有小学生,徐老师顿时就被这个小孩吸引了,走过去一看,这小孩自己一边读题一边写作业,一看试题,这孩子不是徐老师以为的高年级学生,而是跟若宝一样的一年级学生。从徐老师回来向我述说的神情来看,他当时应该是太羡慕了,也似乎有些紧张。通过询问,这孩子跟若宝一个学校同一个年级只是在不同的班级。他说差别不止一点点,若宝的识字量很少,她做题需要我们在旁给她读题。开学以来,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我和徐老师都没觉得有什么,很正常,虽然也知道有很多的孩子已经在起跑线上赢了一大截,但我们依然可以做到“偏安一隅”,徐老师也很淡定。
大概是昨晚这么强烈的视觉冲击还是第一次吧?与想象中的不一样,毕竟赤裸裸的差距呈现在眼前。我就不一样,没亲眼目睹,所以听到徐老师叙述后,依然能笑着佛系的回应:没事,我们慢慢来,学习是长跑呢。
我想,是不是有时候有些家长就是被类似的场面所吓的,这可不得了,这些孩子可是自家娃的同台竞争对手啊,再说凭什么自己家娃就比别人落后。不愿输、不服气、不甘心种种不适都刺激着自己,于是只能拼命的鸡自家娃,一定要把这个距离缩短甚至是超过。本来岁月静好的日子,硬是被裹挟着鸡飞狗跳起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目力所及的比较对象不再是同班同学、邻居、亲友,而是从周围寥寥数人一下子到了全国全世界,父母的焦虑也由以前的微型变成了巨型。
常说:人比人,气死人。在孩子间的差距面前,要说家长们的情绪从来没有过波动肯定是假的。我打趣徐老师当时是不是饭菜瞬间不香了。
心理学上有个观点叫做“心理偏盲”,也即人们喜欢对身边的人和事选择性地记忆和评判。在家庭教育方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总拿别人家孩子跟自己家孩子比。也就是说在鸡娃这件事上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家长的心态出现了偏差,喜欢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发现别的孩子都会了,我家孩子也得赶紧学会。就这样一路攀比下来,受苦的就是孩子。
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差异,缓解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