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最本质的部分就是人的思考,人之根性、素养、经历皆不同,见事也不同。诗人能于他人司空见惯之物上发奇思,著为文字,即是诗。
人之根性经历难以改变,你也不可能为了作诗就故意去过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唯一能提高的只有素养,读书、艺术陶冶等等。今人作诗,不法古人,更少读书。开口就是“文章本天成”,是妄人也。
诗无格律者最难作,因无格律,则无规律可寻,一切全凭自家才思。能在无人处开出道路的有几人?故古风难于近体,自由诗难于格律诗。自由诗自五四以来怕不有几千万几亿首,估计数量能盖过有史以来的所有格律诗,然而能传世者寥寥。并非今人不及唐宋诸贤,是自开一路太难也!
所以今天写旧体诗有提倡“不拘于格律”者,“新格律”者,皆妄人也。若有此种才华,自由体自有无穷广阔的空间让你发挥,何必吊在狭窄的格律体上呢?
今人做格律体,最上等者“似古非古”,何谓“似古非古”?打个比方,人们喜欢古典家具,特意做了仿古的沙发、吊灯。然而古代哪有沙发吊灯?只是用古代的风格做现代的装饰罢了。你要真给他坐古代的硬木椅子,倒有大半人不喜欢。格律体亦应如此,风调是古代的,却要杂入一些现代的内容。过于现代的格律体和学古人惟妙惟肖的格律体都不合时宜。
什么风调是古呢?这个很难说,总的来说,合平仄、合对仗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更多的是符合古代汉语的用语习惯。比如多用单音节词,省略句子结构,使动用法等等。若不遵守古代汉语之习惯,仅合平仄,那还是不对味,多半会沦入现代语法打油诗或生造词,也就是油滑和晦涩难懂。
古代汉语到底是什么个用语习惯,光读诗是很难学会的,因为诗的语法太随意,出格的太多,难以辨明什么是常格,什么是变格。今人所作诗很多生造词,你若说他不通,他还要引用某某古诗来辩解。作格律诗者,最好多读古文,体会古文的语气。多读古文,自然就有语感,就能少犯生造词的错误。
近日在某论坛看贴,有所感触,随便写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