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看了安全教育之《自杀离你的孩子有多远》的专题讲座后,感到触目惊心。自杀,已经开始危及中小学生的安全。而很多家长,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给孩子报各种学习辅导班,却很少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可能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自杀”离自己的孩子很遥远。让我们一起看看研究数据和案例吧。
1. 研究数据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研究”课题中,抓取统计了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的电子媒体报道及网络信息,共计确认392例青少年自杀死亡及自杀未遂的信息,其中明确标注为中小学生的信息为267例。
1). 在年龄年级分布上,中学生的自杀状况比小学生更为严峻。在显示有年龄的信息中,13-17岁五个年龄的死亡及未遂案例之和是8-12岁五个年龄案例之和的4.7倍。
2). 在性别分布上,男性中小学生死亡及未遂案例的比例均高于女性。尤其是在自杀死亡的案例报告中,男性中小学生案例数量约女性案例数量的1.6倍。
3). 在时间段分布上,自杀及未遂的发生情况形成明显的波峰与波谷,开学季前后居多。寒暑假期间数量相对少;而新学期开学前后的4月、5月、9月自杀死亡案例数量最多。
4). 中小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家庭矛盾(72例,33%)、学业压力(55例,26%)、师生矛盾(35例,16%)、心理问题(21例,10%)、情感纠纷(11例,5%)、校园欺凌(9例,4%),其他问题(12例,6%)。

在自杀原因中,家庭矛盾、学业压力和师生矛盾为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广大的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
2. 案例
在讲座中,宗爸讲了很多案例。每一例都让人很伤心。但最让我震惊的是2018年11月江苏徐州的一个10岁女孩,在家服药自杀,并留下了遗书和告别视频。在视频里孩子说因为学习不好,活着没有意义,很想去天堂看看。她说虽然爸爸妈妈打她骂她,但她知道是为她好,她的死是因为她自己。
3. 自杀者的心理处境:无望、无用、无助。
让我们来挖掘一下自杀者产生这样心理的原因:
- 青少年大脑发育特点
“三位一体的大脑”(triune brain)假说是Paul MacLean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理论。此理论根据在进化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将人类大脑分成“爬行动物脑”(Reptilian brain)、“古哺乳动物脑”(paleomammalian brain)和“新哺乳动物脑”(neomammalian brain)三大部分。

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到25岁才发育成熟。青少年的三层大脑中,负责理性思考的最外层“新哺乳动物脑” 还没有发育成熟。他们更多地使用“爬行动物脑”和“古哺乳动物脑”, 更容易情绪化。
- 教育和社会评价体系太单一
学校用分数来评价一个孩子,而社会则以世俗意义上的“有钱”、“有名”等来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学习成绩不好,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就是天塌了。在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中长大的孩子,人生道路似乎也是一成不变的: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而一旦遇到了挫折,这些孩子们可能会丧失生活的方向。
简单讲,这些孩子们太依赖于外在的评价,缺乏自信。
- 良好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期望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初心是好的。但管教孩子仅用打骂未免太简单粗暴了。身为父母,要好好学习育儿方法,密切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4. 善用正面管教的方法
既然身心健康是如此重要的事,我们家长或老师又该如何做呢?
宗爸提出的解决方案中有“尊重”和“接触性关怀”。这些与正面管教的思想不谋而合。正面管教提倡先与孩子建立爱的关系,再去解决问题。打骂孩子,冲孩子吼叫,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父母要和善而坚定。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关系,正面管教有很多工具来帮助我们。在与孩子发生冲突时,“积极暂停”是一个好方法。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家里布置一个“暂停角”,当情绪不好时,在暂停角呆一会,等情绪稳定了再解决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很多正面冲突,家长也更容易尊重孩子。
正面管教提倡的拥抱就是“接触性关怀”。很多时候,一个简单的拥抱就能化解不愉快,让我们重拾爱的感觉。
正面管教的“积极暂停”、“拥抱”、“鼓励”和“家庭会议”等工具我已经使用了半个月了,确实成效很大。从前家里剑拔弩张的气氛缓解了很多,我们与孩子不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爱与合作的关系。当我们更尊重孩子时,孩子也更愿意合作了,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当然,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游戏中的闯关,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涌现出新的问题。家长需要更多的觉察。但是,在正面管教思想框架(和善而坚定)的指导下,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也有了明确的方向。
最后,我要不厌其烦地强调一下:让我们牢记身心健康是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事,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的深层原因,可能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出了问题。而我们仅仅把目光盯在成绩上,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让孩子身心俱疲,反而适得其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