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花妈妈
三岁零一个月,小宝使劲的蹬着滑板车,回头冲我喊“妈妈,你别跟着我了。”
我蓦然停下脚步,看着他一个人,一脚踩着滑板车,一脚蹬着地,挪动着整个人,连同滑板车一起爬到了小土坡的上面。回头看我仍站在原地,竟然欢呼着和滑板车一体消失在土坡的另外一侧。
我心里忽然凉凉的,似有泪水流过,在曾经形影不离如胶似漆的我和他之间冲出了一道沟壑,他在那头越走越远,而我却只能在这头悬着一颗心张望,焦急的等着他回来。
我知道他走远了,拔腿奔跑追过去,站在坡顶四处张望他的背影,看到他的红黑条纹上衣若隐若现闪烁在树丛里。我放慢速度,保证自己停留在他看不到的距离之外。他经过小河边的弯道,我的心揪起来,暗暗提醒他千万要看前面;他经过低矮的树丛,我的心也揪起来,在心里使劲喊着低头注意眼睛;他穿过篮球场围栏的洞,我的心又揪起来,祈祷他记得低头千万别磕到大脑袋……
突然他冲进了汽车道,我使劲的呼喊,他却一拐弯挡在了汽车后面。我紧张的奋力冲出去,他已经到了另外一个花坛边,心里的害怕瞬间成了愤怒。我就站在离他十米的距离,要求他必须到我身边来。因为出发前说好了到栏杆的位置就要停下来,但是他却对栏杆视若惘然。
3岁的他站在对边央求我过去,我决定不妥协。他最终带着哭腔过来了。3岁的他仰起头“妈妈,我不这样了,再不惹你生气了。”我蹲下来看着他,告诉他我担心,我害怕,我没法承受他受伤。他说他不会了,小小的人儿,表情严肃,说的那般郑重。尽管我知道,他一扭头站上滑板车就会忘了这句话,但是我还是相信他,相信他总有一天长大,长大到即使玩的忘乎所以也能记住自己说过的话。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当时的心态:他做错了,就必须认错。
把孩子对父母的爱当做一种执念,其实就已经失去了为人父母的资格。
这是我当时的执念。这种执着念头的背后是小宝对我的爱,他渴望我的爱,需要我的爱,所以害怕他的行为引起我的生气、不开心、不高兴,所以在我拉长脸的一瞬间,他内心的自由就收缩了,如一根扯长的橡皮筋被突然要求恢复原状,最快的方式就是放手,看似立刻见效,却在放手的一瞬间被回弹的力量崩疼了。
我骤然意识到,这样的执念中,我成了和他一样的孩子,要争得这场较量的主动权,更要赢,而且我知道我会赢。因为他抗拒不了我的权威,也无法收回对我的爱。反倒是我,把他对我的无所保留的爱当成了自己赢的独家武器,逼他缴械。
看似无敌的武器,都有致命的弱点,就如“阿克琉斯之踵”。
然而就在他说“妈妈,你不要跟着我了”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个绝密武器终有一天对他不再成为威胁。他对我的无所保留的爱,终有一天会变成我对他无所保留的爱;他如今对我的恋恋不舍,也总有一天会成为我对他的念念不忘;所谓父母的权威,也终有一天因他的独立变成牵挂……
万事万物都是公平的。就像现在的我们总是想着人生要是能平衡一些该多好:把30岁的零用钱分一些给10岁时该多好;把30岁的物质分一些给6岁时该多好;把20岁的精力匀一些给现在该多好……可是生活和生命就是这样,看似总是不公平的日子,长久中却总能回归一种平衡。
对孩子的爱亦是如此,小时候,孩子爱父母多过父母爱孩子,多的都溢出来了,让父母感觉到窒息;长大了,父母对孩子的爱也跟着膨胀,多到远远超过了孩子对父母的爱。
孩子小时候,对我们的爱浓烈到让我们没有片刻的安宁,无论我们是喜是忧,是累是闲,他都在伸着手把他所有的爱展示给我们,并且要求我们回应,通过哭闹或者大喊等各种剧烈的方式。那个时候,我们会烦扰,会疲惫,也会通过发怒或者逃离拒绝回应。
孩子长大了,慢慢的有一个平和的过渡。他不再要求我们寸步不离,也不再要求和我们日夜守护,只是还没等到我们享受够这样安详的日子,就会发现,孩子已经离我们远了。他开始拒绝抱抱或者亲吻,拒绝我们牵着他的手或者抚摸他的头,他开始要求独自出门或者和朋友出行,他开始习惯向朋友倾诉而不是要求我们安慰……父母开始感受到失落,于是又开始幻想着:要是能回到小时候该多好,要是能把小时候那种寸步不离的爱分一些给现在该多好。
爱如果是一种武器,注定了会互相伤害。
当父母把孩子的爱当成武器对付他们的时候,就应该想到,终有一天,他也会拿起同样的武器,对付父母。
在爱情中,总是有这样的说法,谁爱的多爱得深,谁就输了。父母与孩子之间亦是如此,只不过这种输不是失去,而是联系不再紧密。而父母恰恰不能承受的就是这种紧密感下隐藏的控制欲。
孩子和父母的相遇,看明白了,就是人生旅途中重叠的一段路程,终究都要回到各自的路上去。只是有些父母看不透,更弄不懂。所以在相遇的时候,拼命逃离,要找到曾经独立美好的自己;在分开的时候,拼命相遇,要共同赏一路亲子共愉的风景。究其根本,就是父母一生都在和大自然造物的规律死磕,不肯顺应,害人害己,白白失了一世最繁华的风景,也失了一生最本真的快乐。
爱错了节奏,孩子要么叛逆,要么只是父母人生的复制品。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们不懂得珍惜,不珍惜孩子尝试独立的渴望,不珍惜孩子成长中经历的挫折,因为孩子的每一次的不完美打骂他,训斥他,恐吓不再喜欢不再要他,凭借的就是孩子被虐千百次扔待父母如初恋般纯粹的爱和依恋,于是孩子收起锋芒,放下渴望,学着做一个父母眼中的乖小孩。
等孩子长大了,他可能仍然被束缚在“乖”的牢笼中,被父母牵制着他的生活,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尝试的勇气,也失去了独立,他的存在只能成为父母生命的延续,而永远不会开出自己的花;也可能终于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冲破牢笼,这一世再不愿回头。无论哪种,都是父母的悲哀,更是孩子的劫难。
该爱的时候,放手爱,轰轰烈烈;该放手的时候,放手让他走,干干脆脆。
或许这句话,更多出现在爱情小说里,其实母爱亦是如此。
孩子小的时候,不要管什么科学喂养,他饿了,就给他奶,去它的3小时喂一次;孩子哭了,就抱抱,去它的“越抱越放不下”的歪理。刚出生的孩子就是动物,他只会表现自己的本能,哪有那么多折磨人的心眼,父母放开了自己用初为人母的本能去爱孩子就是最好的育养方式,何必躲在门外听这孩子哭自己折磨自己。孩子长大了,那就让他走出去,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找自己适合的空间,不要还把他笼络在膝前。
万事万物都是大自然造就的,那么大自然的安排就是最好的安排。父母要做的就是顺应自己的规律,如此,便最好。自然是最好的教养方式,无论是历史还是文明都是在自然中孕育和产生的,也是随着自然发展和丰盈的,把孩子交给自然,不强求,不压制,不放纵,不娇惯,孩子才能长成自然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