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社会和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我很赞同爱尔维修所说的这句话,时势造英雄,每一个时代都是如此。
十八世纪末,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英法等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而中国依然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清朝中期以后,皇室、官僚、地主手中集中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疯狂地兼并和掠夺土地激化了封建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农民被迫涌出农村,成为四处漂泊的游民。
激烈的社会动荡,使人民群众遭受封建主义和西方殖民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人们掀起了反抗斗争以争取生存的权利。较大规模的人民起义爆发,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像洪秀全这样的农民起义领袖。
洪秀全生于嘉庆十八年,即公元1814年,祖籍广东潮州府,洪氏祖先为中原望族,因得罪秦桧而被迫害死。他的先辈后来迁到嘉庆州(金梅县),后又迁到花县境内。
洪秀全出生在县城西北约二十里的芙蓉嶂山,因为家里人多地少,生活十分困难,为了谋生,在洪秀全两岁时,举家迁居到更为荒凉的官禄布村。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家庭勤劳、俭朴、诚实、善良的典型特点都在洪秀全一家得到了体现,而两千年来传统封建儒学更是深深影响着洪氏家族。当家中有了土地,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六岁的洪秀全怀着父兄们的期望走进了村里的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经过九年的苦读,他参加了县考,成绩名列前茅,但是府试却落榜了。又经过八年的寒窗苦读,仍未能通过道试,考场的失利沉重打击了这位年轻学子的心灵。
一个人的世界观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形成,决定于客观和主观条件,而要将已形成的观念彻底改造,所经历的过程也必然是漫长而痛苦并经常伴有反复的。洪秀全求仕的道路被堵住,他陷入了沉思,首先开始怀疑科举制度,进而深刻地洞察到了旧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他决心打破现状,开创一片新天地。
道光末年,全国各地掀起风起云涌的反清斗争,清朝统治的黑暗及累次科场失意的沉重打击促使洪秀全产生了反抗意识,怎样才能把握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是知识分子不能不思考的问题。而究竟怎样反抗,采取什么手段、什么策略,他从《劝世良言》一书中得到了启示,结合基督教和中国传统创立“拜上帝教”,以此作为反清斗争的思想武器。
敢于突破封建仕途的束缚、反叛封建传统,主动探索真理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只是《劝世良言》一书给他的启发,却让他从迷信科举走向了迷信宗教。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在各地兴建宫殿和诸王府,稳定并强化了太平天国的政权。实行天国官制,创建军队组织,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勾勒出一幅理想的社会蓝图:“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期望从政治上、经济上实现人人平等。
作为太平天国起义军的最高领袖,他坚决抵制外国人的侵略要求,禁止鸦片贸易,不屈服于洋人的引诱与威胁,不出卖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这种大无畏的反侵略精神让我们肃然起敬。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洪秀全拥有了不相上下的奢侈和权势,皇权主义思想越发不可收拾,沉溺享乐,三宫六院妻妾成群,权利、荣誉、物质都得到了极致的享受。
放纵的生活,膨胀的野心促使太平天国政权内部起了内讧,洪秀全陷入迷信上帝的泥潭不能自拔,病逝于同治三年四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这场运动坚持斗争达十四年之久,势力发展到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守住本心,方能始终。人在逆境中的激发出来的抗争意识,可谓前进路上的尚方宝剑,本着一颗大无畏的心,披荆斩棘,勇猛向前,去争取心中的一方沃土。开土不易,守土更难,如果不能保住本心,不能抵制无限制膨胀的欲望,最终只会落得个“壮志凌云虽有梦,魂断金陵终不堪”的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