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精心指导过的习作,最后写出来一看,全班都写得差不多,是不是指导过度了呢?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不伤害学生的个性表达呢?
教习作,如果一个老师把学生教得千人一面,总觉得自己的教学像一台印刷机。我感觉,教师的指导与评价会影响学生,适度的指导对学生会有积极的作用。评价时的一句肯定、一点惋惜、一个修改建议,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学指导有必要,可是,方法单一或是指导过度,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停滞,出现同质化。
既然生活丰富多彩,那么小学生为什么会写得“差不多”?我感觉可能是教学指导过于细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过于注意老师选择的“佳作”,不知不觉,也就进了“模子”。在作文讲评中,可不可以多肯定一些学生的特别之处?比如,一个不同的视角,一个别致的段落,一个有意思的句子等等,让学生获得一些启发—— “我也有那样的经历”“早知道把开头一段删掉就好了”“那个场面,我能比他写得生动”“下回作文要把那件事写出来”“我要是把当时心里想的全部写出来,老师也许更惊喜”。小学生的写作,不要急,慢慢来,随着孩子们年级升高,也许就能写一点属于“我的”文字了。
刚开始写作时,学生都会“直说”,很快,他们了解并熟悉各种各样的“套路”,往往也就从俗了。有时看小学生代表在各种节庆上的祝词,不但几十人一个样,十几年、几十年竟然也差不多!人们未必喜欢“社会语文”模式,但是它“省事”。可是,如果从人的学习利益去观察,是不是会感到一点悲哀与无奈?很多老师当年是不是也从那条“陈旧的老路”走过?如果我们不觉醒,没有反思,教学也就很难改进。
如果小学生作文内容或形式有些特别,我们也不要大惊小怪,有时要顺其自然,儿童往往有自己的思维与写作逻辑,一定有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写得“太像了”,完全符合要求了,创造思维也就没有了。有天分的儿童往往被磨得循规蹈矩,“匠气”就会伴随其成长。小学生作文不过是练习,应当多尝试,允许自由习作,甚至允许失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