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西线无战事》;一部电影,《敦刻尔克》。
机缘巧合,将这本书和这部电影联系在一起,在文字的入木三分和视觉的巨大冲击中,感受战争带来的残酷和血腥,也深深体会着生命的渺小和可贵。
我们曾经是祖国八九点钟的太阳,自小耳濡目染的皆是主旋律的胜利。无论战争形势多么艰难苛刻,也不管加工创作还是还原写实型题材,影片的最后必定是英勇的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勇猛地冲锋到敌人的战线,将迎风飘扬的红旗坚固地插在敌人的堡垒之上,振臂高呼,欢呼声震——在这样的背景设定下,我们的感官和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样拍摄手法的战争片,伴着我们成长。残酷的战争细节并不重要,人民的胜利和集体英雄主义的主题至高无上。
但在《西线无战事》里,我们读到的却是在炮火和硝烟中对生命源于本能的渴求。这种渴求,并非胆怯,而是在严峻的生存环境中被迫融入杀人机制后,于麻木中看见的最后一点人性。原著里大量的心理描写,深度刻画了战争带给人们心灵的摧残——
“夜又来临了。我们由于心情紧张已经神经麻木了。这是一种致命的紧张,它像一柄有钝口的小刀,顺着脊髓在刮擦着。我们的腿不能移动,我们的手瑟瑟发抖,我们的肢体成了一张薄薄的皮,艰难地绷在被克制着的癫狂上面,绷在几乎不可遏止而又漫无穷极的突然爆发出来的吼叫上面。我们再也没有什么皮肉和肌肉了,我们不敢互相审视,唯恐发生什么估计不到的事情。因此,我们就把牙关咬紧,心想:会过去的,会过去的,说不定我们会安然无恙”。
同样,《敦刻尔克》也不是国产类型的主旋律电影,与其说它是一部战争片,倒不如说是一部描述幸存者的纪录片。因为在本能的驱动下,三十万士兵唯一要做的,就是逃亡。而混乱与未知,则让他们不择手段。在战争中,最大的威胁来毫无征兆的死亡带来的心理崩溃。我能从影片《敦刻尔克》里感受到这三十万人的恐惧。未知的海峡,阴郁的天气,渺茫的前途,盘旋的敌机——每个人都听得见死神迫近的脚步,每个人都看得见死神狰狞的面容,所以每个人心里只有逃亡,只有想尽一切办法生存下去。主角汤米趴在松软的沙滩上,祈求划空而过的敌机远离自己的投弹范围;法国军人吉布森混进溃逃的英国军队,明哲保身谨慎行事一言不发;被质疑是懦夫的沉船士兵失手打死十七岁的男孩,依然拒绝重返敦刻尔克……每个人,都只是硝烟弥漫后的破碎栈桥上一块行将跌落的木片。
《西线无战事》里则用这么一段话解释了这种行为的本质——
“听到那炮弹的第一响轰隆声,我们发现自己存在中的一部分,猛地一下子跳回了一千年。一种在我们心里觉醒过来的动物本能,指引着我们,保护着我们。那不是意识,但比意识更加迅疾,更加可靠,更加不会失误。那是谁也没法解释的”。
动物的本能,是最完美的诠释。深处战争中的人们,已经失去了对自身的控制权,而残存的这点本能,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当然,《敦刻尔克》这部电影是伴随着巨大争议在内地播映的。但凡沾染上民族主义的标签,历历在目的伤痕就可以抹杀所有的光芒。我觉得这其实有些矫枉过正了。小的细节方面,譬如将“Home”一词翻译为“祖国”引起的争议,我倒觉得译者的尝试未尝不可,既能契合整体政治环境觉悟,又将大国与小家一语双关地描述;但是大到民族气节,譬如所谓“美化”指挥官哈罗德·亚历山大上将的行为,又让网友义愤填膺,言必提及当年在缅甸丢盔弃甲出卖中国远征军之事。
但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敦刻尔克,本身并不是什么决定性的战役,相反它却是一场溃败式的大撤退。无数史料告诉我们,英国人的成功撤退,是建立在法国人的顽强抵抗基础之上,影片并没有忽略英法军队之间的矛盾,相反在很多细节上都着力渲染,有些甚至用“裸露”形容也不为过。
影片开始的镜头,撤退的男主角汤米在躲过枪林弹雨,死里逃生成功跃入战壕之后,迎接他的是法国人冷漠的眼光;紧接着,哈罗德上将与属下的谈话直白无误地告诉所有人,撤退没有考虑法国军队;即将沉没的小船里,暴躁的英国士兵要法国人吉布森下船,全然不顾法国人刚刚咋即将沉没的战舰上救了他。
至于中国远征军在缅甸血流成河却全军覆灭的事,将全部责任推脱给本身就毫无战意的英国军队和将领,也是有失偏颇的。国民政府在缅甸的战略保守利益,与美国史迪威的战略进攻利益,以及英国哈罗德的战略撤退利益,在根本上是不一致的。国际背景复杂,加之指挥权矛盾,这也从本质上决定了入缅远征军的失败不可避免。
写到这里,我脑海里突然想起陆川的作品《南京!南京!》,这部备受争议的电影,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和另类的方式,拍摄出了战争带给参与者们痛苦而深刻的改变。无论是正义还是邪恶,无论是自愿还是胁迫,参战的所有人都被裹挟在汹涌的生死洪流中。良心未泯的人挣扎在道德的原点,血腥暴虐的人退化回凶残的兽类。战争的残酷,远非我们想象。
影片结尾,一路溃逃的英军终于回到了祖国,风尘仆仆下是一脸的沮丧,但迎接他们的是举国的欢呼声。下面这句对白,在观影时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但是在读完《西线无战事》后,我对此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我们只不过是逃生了而已……”
——“这就足够了”
Survival is Victory。
能活着,这就足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