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爱上大秦腔
爱上大秦腔
文/长安18子
曾经有一句关于我们陕西的老话,流传很广:“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
近几年,我们陕西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快速提升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现在已经很少能看到尘土飞扬的场面了。说“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也太夸张了,秦腔在中老年人群中很流行,可在青少年人群中的观众却不多,陕西省共有三千万多人,能有三分之一爱唱秦腔的人都算不错了。现代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更加多彩的文化生活,秦腔那种拖拖拉拉的唱腔,内容大部分都是传统老戏剧,都是让年轻人很难接受的,更别说喜欢唱了。他们喜欢的是现代流行歌曲、是网络直播。
简单来说,秦腔,就是用秦人的方言演唱的戏曲。我们说秦腔是大秦腔,是因为秦腔的影响大、覆盖的范围大、唱秦腔的声音大、秦腔演出的场面大。说秦腔影响大,因为秦腔历史悠久,是我国汉族最古老的戏曲之一,起源于西周,成熟于秦朝,广播于明清,对国粹京剧、河南豫剧、山西晋剧、河北棒子、四川棒子等诸多剧种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说它覆盖范围大,秦腔戏广泛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广大的西北地区,各省区都有许多秦腔剧团,铁杆儿戏迷众多,分布图几乎占据了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唱秦腔的声音大,因为秦腔就是用来吼的,需要的是高喉咙大嗓子,直起直落,多的是慷慨激越、悲壮高昂,体现了秦人耿直粗犷的个性;演出的场面宏大,是因为秦腔戏的演出,一般都需要大戏台子,演出阵容宏大,要有专门的乐队、有专业的演员队伍,一台大戏,绝不是几个人就能凑合得来的。
秦人的生活中,早已离不开秦腔了。孩子出生摆满月酒,要唱秦腔庆祝;遇到高兴事儿的时候,吼上几嗓子秦腔助兴;每天收工浑身疲惫的时候,吼一通秦腔就能解乏;特别是家里老人去世的时候,更要唱一段段秦腔戏给他们送行;大部分村子都盖有戏楼戏台子,每逢过年过会,各村都要争着演秦腔戏庆贺。不光是那些正规的秦腔剧团,还有许许多多的自乐班,活跃在各地的农村、城市的社区和公园。在秦腔戏中出生,在秦腔戏中度日,又在秦腔戏中死去,秦腔戏就像是秦人的魂儿,已经深深地渗透到秦人的骨髓中、血液里了!
我原来也不怎么喜欢秦腔,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天长日久的耳濡目染,我发现,我也慢慢地爱上了大秦腔。我越来越能体会到,秦腔戏中包涵的那些人生哲理,是多么的精辟和深刻。真是“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啊。传统戏曲中《铡美案》、《三滴血》、《火焰驹》、《三娘教子》、《周仁回府》、《三回头》、《白蛇传》、《十五贯》、《游西湖》等剧目,都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经典,现代戏《三世仇》、《祝福》、《西安事变》等剧目,也是影响巨大、经久不衰。最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当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易俗社、三意社、五一剧团的那些名角儿,记得作为秦腔戏迷的老父亲,一说起秦腔的这些事情来,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在这些流传下来的经典戏曲中,生、旦、净、丑等各种角色各显其能,通过说、唱、念、打、做,以及各种秦腔绝活,将真善美演绎的淋漓尽致,将假丑恶夸张到极致,让人们在看戏、听戏中享受和回味,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了解历史、明辨是非,接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
现在,不管走到哪里,遇到有唱秦腔戏的,我也总是喜欢去看看听听;每天晚上,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栏目,那是我经常要看的节目,有秦腔名家的表演,也有秦腔爱好者的演唱。看一出秦腔戏过瘾,听一段秦腔戏浑身舒坦。那些著名的秦腔戏曲唱段,慢慢地,我都会跟着哼唱了。
贾平凹说:“秦腔如烈酒,五味杂陈,不可一饮而尽。”那就让我们慢慢品尝、细细回味这大秦腔的味道吧!
因为,大秦腔里面,有大智慧,有大人生,还藏着我们秦人的喜怒哀乐。作为一个秦人,怎能不热爱大秦腔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