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案例入手来讨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因为这个关系决定了我们能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今天来先讨论教育者是应该做上帝还是天使!
有一位大德说:教育是人类生成的枢纽 ,这就是说 。 人类的品质取决于教育的品质 !
第一个问题:人类的品质又是什么呢 ?
人类品质与马类、狗类 ,还有其他的动物品质是不一样的 ,当人类评价一个动物的时候 ,他们会以这个动物的身体呀,是不是乖呀?来评价他们,比如人们评价一匹马 ,会说,这匹马身体特别健壮,跑得快,毛色特别光亮,这就是一批好马!评价狗狗的时候就会说:这个狗狗没有病,好可爱哦 ,身体好好,然后好听话哦,这就是一个好狗狗 ,那评价人的时候 ,人们会如何评价呢 ?人们大多会以他的精神,他的心灵的美好 ,来评价一个人 ,当一个人身体残缺的时候,比方说 。 少胳膊少腿,但是他的精神 ,或者心里是美好的,它就有可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并且还有可能利于他人,但是这个人的身体很漂亮 ,很健硕 ,他的灵魂和心理是有问题的是丑陋的 ,那人们可能就会厌弃他,会讨厌他,并且会厌弃他那个美丽的身体 ,比方说希特勒 ,他的身体很健康是不是?那这个本拉登长得也不丑,甚至还很帅 ,但是人们会如何评价他们呢?所以说 ,人们评价一个人的特质的时候一般评价他的精神,而精神来自于哪呢?来自于教育 !因为这个原因 ,我们很多的家长啊,老师啊,尤其是家长 ,都要为孩子不遗余力的找到一个好的教育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 ,有利于人类,并且能够创造美好生活的人 ,如果我们想让我们自己在孩子身上所花费的那份苦心,不要付诸东流 ,那我们就必须做对孩子有益的事情 ,什么是对孩子有益的事情呢?有意义的事情 ,就是能够爱孩子 ,能够懂得孩子,能够用好的教育作用于我们的孩子 ,那首先呢,我们就要来想一想,当我们跟孩子朝夕相处在一起的时候 ,我们是扮演一个上帝 ,还是去做一个天使呢?
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创造了孩子,孩子就得唯父母是从。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有些父母爱孩子,孩子内心仍是满目疮痍?
1. 举例:大李老师很多年前遇到一个叫杨一凡的5岁女孩,这个孩子由于从小被爷爷奶奶过度保护,到哪里都是抱着,导致她对外界的接触十分麻木不仁,缺乏探索行为,也无法发展智力。
2. 尝试方法:李跃儿通过教杨一凡画树,激起了她对外界的反应,促使她和同学们互动。
3. 结论:父母不是上帝所以无法通过神力重塑孩子的内心,所以父母只能做天使,怀着深厚的怜悯帮助孩子,然后耐心等待孩子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改变,这是欲速则不达的一件事,所以父母自己得给予正确的帮助、保持良好的心态。
第三个问题:无法理解孩子通过礼物表达心意的方式怎么办?
1. 举例:杨一凡在听到了《三颗纽扣》的故事后,触发了她的同情心和给予别人温暖的爱心,杨一凡为了表达自己对大李老师的喜爱,在海边捡了自认为最美的一颗小海贝,却因为羞涩、不知道如何表达善意,而将精心准备的礼物扔在了李老师脚下就跑开了。
2. 结论:不要单看孩子的行为就去草率判断他们内心的想法,有时孩子表达感情的方式是很笨拙的,但他们的善意是毋庸置疑的,那是人类最纯粹、最原始,完全发自内心真挚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
本节结论:教育者在对被教育者实施教育之前,首先应该决定自己要做一个天使而不是上帝。
只有双方平等地相处了,内心怀有使命感而表面不要有架子,孩子就会感到被爱包围起来,孩子的内在动力就会朝向教育的方向,潜能就会被激发,逐渐获得离开痛苦获得快乐的能力。
当走遍世界在寻找好的教育时,我们发现,如果教育者自己有人格缺陷、认识缺陷、心理问题,而自己又没有发现或是发现了也不愿意改变的话,即便有好的教育摆在他面前,他也无法很好地使用。反过来说,再好的教育模式,没有被很好地使用,则也不会有很好的结果。
大李老师强调不要用强行管束的方式对待孩子,为什么不用强行管束也能使孩子很棒、很尽力、很守纪律?因为只要你爱孩子,用你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挚的爱来对待孩子,孩子也会与你“交换”,用同样真挚的情感“回报”你。这样的情感就会促使他们发奋努力、遵守纪律。
用心感受孩子的心灵:人们一般只会欣赏美景,却很少有人想到欣赏美丽的心灵。美丽心灵比美丽风景更美,欣赏它更能给人带来满足与幸福的感觉。
现实当中,成人,大都只注意孩子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注意背后的心灵。这样做就会像一个无情的割草人一样,把美好的东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质给扼杀了。这样下去,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人格、行为也会出现问题。
感悟童心 :孩子还小,他们还没有发展出表达自己心灵的语言,也没有发展出表达心灵的方式,更不会隐藏和掩饰自己的心灵,这时的心灵是最纯洁、最美好的,就像最珍贵的艺术品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成人用心思、用灵魂好好感悟才行。
最近壮壮在学而思网校自己用金币换了一个爱豆娃娃,他坚信娃娃能听懂他的话,每晚给他盖被子,吃饭给爱豆摆椅子,把最爱的菜放爱豆面前,说他是爱豆爸爸,我是奶奶,他爷爷是爱豆的曾祖父,其实很好玩!
有很多时候,我们成人无法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待孩子,我们看待孩子的方式与其说是把孩子当成孩子,不如说当成宠物或者植物,或者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是一个“人”。
我们似乎只能看到他们的物质身体,看到他们表达出来的情绪,但是情绪下面是什么?
他们的痛苦是什么?痛苦会给他们带来什么?他们精神的质量怎么样?他们笑了就是快乐了吗?不笑就是不高兴吗?面对他们的痛苦,只要他们不哭,那个痛苦就不应该被我们家长关注吗?
成人不能从内心感悟孩子那颗心的深层内涵,孩子又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语言,不知道如何获得我们的帮助,一个孩子不能获得作为一个人发展最重要的帮助,那么这个孩子如何称之为孩子?
孩子虽然是我们自己生的,但他又是属于整个社会的,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不仅仅关系到一家一户的幸福,更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特质,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
只有教育者能够真真切切地感悟到童心,我们才能为孩子建设一条获得帮助的心灵的通道!
让我们成年人能与孩子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从而形成一种共同成长的氛围,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护佑儿童、帮助儿童、理解儿童的美好气息。
儿童需要的是一种由精神的光和热所铸就的气息,因为孩子是感觉生物,他们的灵魂似乎在身体之外,氛围和气息直接会成为他们的精神内涵。
其实我们成年人也需要这种美好的氛围,如:当我们走在街上,看到一对夫妻,如果是相爱的,即使不拉手,也能感觉到从他们身体里散发出的那种融洽的气息。
如果感情一般,即使靠得再近,你也感觉不到那样爱的和谐气息。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教育,当教育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很好的氛围,我想凡是好的教育都会带有这个特征的。
一旦产生了好的氛围,教育就会进入良性循环,这时主要不是靠老师的教,而是靠一种环境,像空气一样使孩子自己得到滋润,形成了孩子的人格色彩!
儿童心理学教授皮亚杰说,儿童是环境的产物。其实所有的生物都是环境的产物,如果教育者不考虑被教育者的心理环境,那么那种教育就不算是适合孩子的教育。
![](https://img.haomeiwen.com/i5220179/1f6ad6c3f58838e2.jpg)
这张照片是我孩子大班的老师,我们现在都还是特别好的朋友,壮壮班的三十多个孩子没有不喜欢她的,我家壮壮也是超喜欢她,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直到去年我有一学期的时间和她们园合作,经常去她们那,她对孩子没有批评,都是找亮点,表扬做的好的孩子,但从不批评不好的,从没有大声喊叫和指责,孩子和她没有距离,大都不叫老师,而是直呼其名,她是放下架子用心和孩子交朋友,所以在这一刻,我明白樊登老师说:教育孩子如果痛苦了那就是方法不对,方法对了是毫不费劲儿的!
当然我还在摸索中,我还处在痛苦的那个层面!
所以说,选择老师,最重要的不是教书技能,而是是否懂孩子!
我总说我家壮壮很幸运,幼儿园老师很好,小学老师虽然严厉,但有问题时会透过发生事情的背后去寻找问题,语文老师也很棒!
在爱的基础上 ,对孩子来说,爱不是教育的一部分,而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必须要在爱的基础上建立,少了爱就无法实施教育。
老师爱孩子,才能找到适合于孩子的内容和方法,这样孩子才能接受应该受到的教育。
在很多情况下,一些老师与家长都把自己置于孩子之上,好像孩子作为一个人不需要被尊重,这使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立的关系,这种矛盾严重得让孩子每天生活在痛苦之中。
由于这种痛苦是为了接受教育而造成的,所以孩子一生都害怕学习,讨厌学习,人类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几十年都要在这种厌烦和痛苦中度过,这怎么行呢?
大李老师说:有一篇文章,题目是《老师的几句话让我放弃了物理学》。作者讲,在她初三的时候,物理老师是个刚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有天下午上物理课,老师发下来头一天的作业本。
她有一些做错的地方,被老师叫到黑板前面重做,她又没做对。于是老师大加嘲讽:是谁叫你这么做的?你真是笨到了极点,我从来没有见过你这么笨的学生。不知道你的父母是怎么把你生出来的!
老师骂她的时候,全班同学们都在看她,使她受尽了羞辱,从此,她的物理成绩再也没有好过,而且一想起物理都恨得咬牙。
或许这位老师是恨铁不成钢,他想刺激她,但他的出发点错了——不是由爱出发,是由恨出发。由恨出发,就会失掉孩子动力的前提,导致教育的失败。孩子需要的是呵护与鼓励,老师这样做只能使孩子受到伤害而自暴自弃。
看到这里,我也是反思,老师这样对孩子,我又何常没有,我也有这样批评过孩子,现在想来,好惭愧,我可是孩子的母亲,是孩子内心力量的支柱,这样伤害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意识不到爱的存在,因为它就是心灵的空气,我们只有在窒息时才意识到空气的重要,而爱也是缺乏爱时才能意识到爱。
现在专门提出这个问题,说这就是爱,怎么有一种怪怪的感觉?
大李老师认为这不正常,比如说心,心的面目本来就是爱,但是人们还是要在前面加个爱字,成了“爱心”,这有点头上安头。
为什么大家都倡导爱心呢?这是因为爱越来越稀少了,当很多人感觉到这种精神上的干枯,发现爱发生了危机,所以才专门把爱提了出来。
就像走在街上的美女,如果意识不到自己是美女,她才是真正的美女;如果意识到了,那种魅力也就不存在了。为什么范冰冰演的剧大多我们无法入戏?这里我明白了原因!
同样的道理,身为教育者,如果满身都是爱,他也许意识不到自己的爱,但是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是爱,这便是真正的爱。
要与孩子平等相处,孩子是农民,我就以农民的方式与他交往;
孩子是大师,我就用大师的心态与他交往;你是孩子,我就用童心跟你交往。
老师和家长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形成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老师能够这样做的话,孩子就会被爱包裹起来。
当孩子放学后提着书包跟着妈妈往回走的时候,浑身都会充满幸福。
一些成人总是在不自觉地扮演伊甸园中上帝的角色。因为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就可以任意处置;
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创造了孩子,孩子就得唯父母是从。
如果家长觉得自己对孩子拥有无上的权利,设计孩子的一切,而不管这样的设计是否正确,孩子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只能被迫接受的话,在这样的情况下,哪能奢望有机会理解并感悟那颗幼小、脆弱的心呢?
成人的感悟是孩子心灵力量的源泉,得不到成人的感悟,孩子的心灵就会失去力量,就会干涸,直至变成沙漠,这也是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心理力量以及完善人格的缘由所在。
比如孩子在学校里因为考试成绩刚刚挨了一顿斥责或者羞辱,带着一颗焦虑恐惧的心回家,心里非常难受。进了家,父母又是一场冰雹,把那个伤口撕得更大了。这时孩子是没有办法抗争的,只能默默忍受,忍受的后果就是巩固的创伤与人格的扭曲。
世界上很难找到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为什么许许多多的孩子心中满目疮痍?
关于这一点,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会找出一大堆理由,最终证明他之所以那样做,全是为了孩子。
甚至有的母亲因此勒死了自己的孩子,有的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在不能得到父母的支持之下,迫害死了母亲。
这是因为他们的爱是上帝之爱,而不是天使之爱。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母亲,让她具有一种强烈的爱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光凭这一点远远不够。
因为这样你会为了享受那份爱,不断寻找那种爱的感觉,忘了为孩子发展应该付出的忍耐和坚持,这样的爱可能会引起许许多多的不好的后果,那就是唤醒孩子去适应你所需要的爱。
或者由于不懂孩子,自己把错误的教育方式当成了爱孩子,造成可怕的后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