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斯德哥尔摩效应
国外的斯德哥尔摩效应,同中国的为虎作伥,心理如出一辙。斯德哥尔摩效应是指受害者爱上或依赖施暴者,比如被劫持者爱上绑匪。为虎作伥是什么意思呢?被老虎咬死的人反过来帮助老虎害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心理特征?在施暴者一方,你要足够残暴或专治,而后施以小恩小惠。受害者一方则要信息隔绝,并且要在施暴者极度凶残之下,失去自我,感到无法控制自我命运,从而主动交出自我。
正常情况下,我们以为这两种心理状态完全不可思议,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非常普遍。
比如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是这样。在小学初中阶段,若老师强悍到剥夺学生的自我,这时,在学习生活中再给予一点什么恩惠,那么,学生会认为这就是极好的老师,学生也难以与平等相待的老师成为至交,这就是北方所说的,棒子加白面的方法,大概就是利用这个心理。
再比如,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在某种情况下也是这样。孩子也和小学生一样,均在一段时间处于完全信息封闭的状态,并且无法掌控自我,只能主动地交出自我,那么,当他面对家长的打骂,她是无助的,无奈的把生死存亡,只能交给父母交给抚养者,他的成长阶段提心吊胆,充满了害怕。然而,毕竟是父母,所以要施予,而这时,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就代替了爱,以自己的温顺去祈求施暴者的爱。
所以就成就了我的题目,不怕不爱,因为怕,所以爱。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不知道去爱真正爱她的人,也不懂得分辨。零尊严的人是可悲的,小心守护孩子,不要成为施暴者,更不能让孩子,换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因为怕,所以爱,因为不怕,所以不爱,就失去了爱的真谛!
当然,当三年后,学生离开老师,18年后,孩子离开父母,这种情况就会发生一些改变。让这种老师与父母抓狂的是,他们继续使用的恩威并施并没有起作用,就只有发出时代变了,孩子不好带了的感叹。实际上,给孩子造成了一生的伤害。
不怕不爱 - 草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