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脉象
黄岐之
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各脏腑气血盛衰反映于寸口。
脉象反映了气血的运行及盛衰,气为阳,血为阴,阳气鼓动阴血运行于脉道,形成了脉气,表现为脉象。脉气藏脏腑之气,脏腑气血变化,则见其气,故见脏腑之脉象。
寸口诊脉有“三部九候”,即寸口脉寸、关、尺三部,每部都各取浮、中、沉三候,共九候。各部所主脏腑,左寸口脉寸、关、尺部依次主心、肝、肾,右寸口寸脉分别主肺、脾、命门。
心肺同居上焦,为二阳脏。浮以候上、候阳,故浮取可测心肺之脏气盛衰。肝肾居下焦,为二阴脏。沉以候下,候阴,故沉取可测肝肾之脏气盛衰。脾胃居于中焦,中取可测脾胃脏气盛衰。五脏平脉(各自脉象),心、肺之脉俱浮,而心为阳中之阳脏,应夏属火,其脉浮大而似洪脉。肺为阳中之阴脏,应秋属金,其脉浮而兼涩短之象。肝肾之脉俱沉,而肝为阴中之阳脏,应春属木,其脉沉而弦长。肾为阴中之阴脏,其脉沉实而柔软。脾居中焦,五行属土,旺于四季之末,故平脉应不浮不沉,从容和缓。命门寄相火,心为君火,君相二火,一主后天,一主先天,同以温养脏腑,推动人体功能活动,命门之脉象(右尺脉象)应将结合左寸部脉象同时判断。
《诊家枢要》曰:五脏平脉,心脉浮大而散、肺脉浮涩而短、肝脉弦而长、脾脉缓而大、肾脉沉而软滑。
心合血脉,心脉循血脉而行。持脉指法,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脉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脉道粗者为大,又稍加力脉道阔软者为散。
肺合皮毛,肺脉循皮毛而行。持脉指法,如三菽(菽为一粒豆的重量)之重,按至皮毛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脉道不利为涩,又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涩只是来势不勇,短只是宽软不挺。)
肝合筋,肝脉循筋而行。持脉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而脉道如筝弦相似为弦,次稍加力.脉道迢迢者为长。
脾合肌肉,脾脉循肌肉而行。持脉指法,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如微风轻柳梢之状为缓,次稍加力,脉道敦实者为大。
肾合骨,肾脉循骨而行。持脉指法,按至骨上而得者为沉,次重而按之,脉道无力为濡.,举指来疾流利者为滑。(濡是脉体之柔润.非脉应指无力也.)
凡此五脏平脉,要须察之久久成熟,一遇病脉.自然可晓。
寸口脉气在寸、关、尺不同位置见五脏六腑之气。五脏平脉,各有其气,过与不及为见气。即知平脉之象,察病脉之象。知病脉之象,察病位、病性、病证及邪正盛衰和进退预后。
(《脉学思考》文集为原创系列,版权所有,转载和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